陷谷

目录

1 拼音

xiàn gǔ

2 英文参考

xiàngǔ ST43[中国针灸学词典]

xiàngǔ[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4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4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陷谷
汉语拼音Xiangu
罗马拼音Hsienku
美国英译名Sinking Valley
各国代号中国ST43
日本43
法国莫兰特氏E43
富耶氏
德国M43
英国S43
美国St43

陷谷为经穴名(xiàngǔ ST43)[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陷骨。属足阳明胃经[1]。陷谷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1]。陷即下陷,指自高入下,谷即山谷,指体表较大凹陷,穴在跖骨间隙中,经气从上而下,故名陷谷[1]。主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足背肿痛,足痿无力,下肢瘫痪,足扭伤,热病,目赤肿痛,结膜炎,面浮身肿,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球结膜炎,胃炎,肠炎,腹痛胀满,肠鸣泄痢,胃脘痛,肠鸣,腹痛,疝气,腹胀,腹水,面目水肿,上眼睑无力,肾炎,胸膜炎等。

4 别名

陷骨(《普济方》)。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输。

6 特异性

陷谷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

7 穴名解

陷即下陷,指自高入下,谷即山谷,指体表较大凹陷,穴在跖骨间隙中,经气从上而下,故名陷谷[1]

凹者为陷。陷,自高而下也。谷,指两山间流水之道。经气自高处之冲阳而走向第2、第3跖趾关节如阱如谷之处,陷谷之名至为恰当。[2]

8 所属部位

足背[3]

9 陷谷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4][5]

陷谷在足背,第二、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正坐取穴[5]

陷谷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或于内庭穴上2寸取穴[6]

陷谷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陷谷穴的位置

陷谷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陷谷穴的位置(肌肉)

陷谷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陷谷在足背,第二、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正坐取穴[6]

仰卧或正坐位,在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第2、3跖趾关节后凹陷处取穴[7]

快速取穴:足背第2、第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8]

11 穴位解剖

陷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伸肌、第二跖骨间隙。皮薄,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布有皮神经及足背静脉网。足背深筋膜薄,但很坚韧,其形成的足背韧带的表面有足背(动脉)网,由跗外侧动脉、弓形动脉的分支和腓动脉的穿支等吻合而成。此网并借跖背动脉的穿支与足底动脉吻合。针经上述结构以后,在趾长伸肌腱第二、三趾骨的肌腱之间,穿经趾短伸肌至第二跖骨间隙内的骨间肌。以上诸肌均由腓深神经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的内侧→第二骨间背侧肌→踇收肌斜头[8]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腱→第2骨间背侧肌→𧿹收肌斜头[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和足背动脉分布[8]

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静脉网[8]

12 陷谷穴的功效与作用

陷谷有清热、利湿、泻火的作用[8]

陷谷有清热解表, 和胃行水,理气止痛的作用。

陷谷为足阳明胃经输穴,有健脾利湿、疏风通络之功。《金针梅花诗钞》陷谷条:“由来土陷能容水,水肿能教陷谷容。”该穴对水病有效,亦可参证。[8]

13 主治病症

陷谷穴主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足背肿痛,足痿无力,下肢瘫痪,足扭伤,热病,目赤肿痛,结膜炎,面浮身肿,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球结膜炎,胃炎,肠炎,腹痛胀满,肠鸣泄痢,胃脘痛,肠鸣,腹痛,疝气,腹胀,腹水,面目水肿,上眼睑无力,肾炎,胸膜炎等。

陷谷穴主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足背肿痛、热病、目赤肿痛[8]

陷谷主治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面浮身肿、目赤肿痛、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足背肿痛[8]

现又多用陷谷治疗球结膜炎、胃炎、肠炎等[8]

陷谷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肿,目赤痛,疝气,足背肿痛等[8]

陷谷穴主治胃脘痛,肠鸣,腹痛,腹胀,腹水;面目水肿,目赤肿痛,上眼睑无力;足背肿痛,足痿无力[8]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扭伤;

其它:肾炎,结膜炎,胸膜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5寸[8]

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扩散至足背[8]

一般直刺0.5~0.8寸[8]

直刺0.5~1寸[8]

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到足背。

14.2 灸法

可灸[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15 配伍

陷谷配列缺、阴陵泉,治面目水肿[8]

陷谷配骨庭、太冲,治足跗肿[8]

陷谷配温溜、漏谷、复溜、阳纲,治肠鸣而痛[8]

陷谷配列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治面目臃肿[8]

陷谷配内庭、太冲,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

16 特效按摩

弯曲拇指,用指尖下压揉按陷谷,早晚各1次,先左后右,各揉按1~3分钟,可治胃炎、胃下垂、肠炎、结膜炎等疾病[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水中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面肿目痈,刺陷谷出血立已。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汗不出,振寒,疟疾。

《备急千金要方》:热病,肠鸣而痛,腹大满,喜噫。

《针灸资生经》:陷谷,主腹大满,喜噫。

1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9.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9.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6-57.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09.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9-190.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