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dysentery and diarrhe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下利为病证名。简称利。古代医书对痢疾与泄泻的统称。《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脉数而渴者,……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似指痢疾。又:“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似指泄泻。亦有以利为泄泻者[1]。《伤寒捷诀·肠垢鹜溏》:“利与痢不同。利者,泻也。”
4 痢疾
痢疾(dysentery[2][3])为病名[4]。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
详见痢疾条。
5 泄泻
泄泻(diarrhea)为病名[8]。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又称下利(汉唐时期)[9]。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10]。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11]。
详见泄泻条。
6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3.
-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6-161.
-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7-69.
-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3.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 ^ [9]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155.
- ^ [10]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67.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