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人体部位名·下极
4.1 篡内深处
下极指篡内深处。《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1]
下极指会阴深部[2]。《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滑伯仁注“篡内深处为下极”。
4.2 两目之间的部位
下极指两目之间的部位,亦称“山根”、“頞”,古人根据此处的色泽变化诊察心脏病变。《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下极者,心也。”
4.3 肛门
5 经穴别名·下极
5.1 会阴穴的别名
下极为经穴别名,即会阴穴。见《类经图翼》。张介宾:“下极,两阴之间,屏翳处也。”
穴位 | 会阴 | ||
---|---|---|---|
汉语拼音 | Huiyin | ||
罗马拼音 | Huiyin | ||
美国英译名 | Meeting of Yin(Perineum)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CV1 | |
日本 | 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C1 | |
富耶氏 | VC1 | ||
德国 | KG1 | ||
英国 | Cv1 | ||
美国 | Co1 |
会阴为经穴名(Huìyīn CV1,RN1)[3][4][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属任脉。会阴是任脉之别络;冲脉、督脉、任脉之交会穴。此穴在会阴之部,故名会阴。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5.1.1 会阴穴的别名
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
5.1.2 出处
5.1.3 穴名解
相合聚结之处为会。阴,指阴部,在此指前后二阴。穴居两阴间,为任、督、冲三脉的起点。任脉总摄全身诸阴之脉,为阴脉之海,本穴当本经外循行之发端。冲脉为血海。《针灸大成》载有:“两阴间,任督冲三脉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因名会阴。又本穴在处,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屏翳之义,遮以蔽也。[6]
5.1.4 特异性
5.1.5 所属部位
阴部[7]
5.1.6 会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会阴穴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8]。
会阴穴位于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
会阴穴位于会阴部正中。男子当肛门与阴囊之间;女子当肛门与阴唇后联合之间。
5.1.7 会阴穴的取法
截石位,于肛门与阴囊根部(女性为大阴唇后联合)连线的中点取穴。
会阴穴位于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
膀胱截石位,男子于阴囊后端与肛门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女子于大阴唇后联合部与肛门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9]。
5.1.8 会阴穴穴位解剖
会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浅层布有骨后皮神经会阴支,阴部神经的分支和阴部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1.8.1 层次解剖
5.1.8.2 穴区神经、血管
5.1.9 会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会阴穴为任脉之首穴,位于前后二阴之间,故以治疗二阴病为主,并有急救作用[10]。
会阴穴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之功。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二便不利,痔疾。犹言诸阴之会也,穴在两股夹裆,两阴窍之间,故能治谷道、子宫、精室、阴器诸处之病。
5.1.10 会阴穴主治病证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等。
会阴穴主治小便不利、阴痛、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癫狂、昏迷、溺水窒息[11]。
会阴穴主治阴痛,阴痒,痔疾,脱肛;月经不调,阴挺;阳痿,遗精;溺水窒息,产后昏迷,惊痫,癫狂;小便不利,遗尿;便秘;疝气。
现代又多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昏迷、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及尿道炎、尿闭、痔疾、疝气等。
会阴穴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脱肛,痔疮,疝气,小便不通,带下,月经不调,阴部瘙痒等。
治阴痒,阴痛,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小便难,大便秘结,闭经,溺水窒息,产后昏迷不醒,癫狂,阴道炎,睾丸炎,阴囊炎,疝气。
5.1.11 刺灸法
5.1.11.1 刺法
注意:孕妇慎用。
5.1.11.2 灸法
可灸。
5.1.12 会阴穴的配伍
会阴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5.1.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小便难,窍中热,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会阴主之。痔,会阴主之。凡痔与阴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皆主之。身肿,皮肤不可近衣,淫泺苛获,久则不仁,屏翳主之。男子阴端寒,上冲心佷佷,会阴主之。女子血不通,会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便难,窍中热,皮疼痛,谷道瘙痒,久痔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佷佷。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5.1.14 会阴穴研究进展
5.1.14.1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电热针针刺会阴、曲骨,治疗女性外阴白色病变有一定疗效,同时,针刺二穴可使患者E玫瑰花结形成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亦有明显提高,微量元素铜的含量也有明显提高,说明女性外阴白色病变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体内血清铜含量低有一定关系,并且说明针刺会阴、曲骨二穴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5.1.14.2 对呼吸变化的影响
针刺会阴引起呼吸变化的阳性率为45%,但针刺耻骨联合上部,以及痛觉敏感的角膜、睾丸等处,绝大多数例次对呼吸毫无影响,说明会阴对呼吸变化的影响有一定特异性。
5.1.14.3 肛门术后止痛
5.1.14.4 治疗外阴白斑
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5.1.14.5 治疗遗尿
5.1.14.6 治疗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
针刺会阴、秩边等穴对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有一定疗效。
5.2 长强穴的别名
下极为经穴别名,即长强穴。见《难经》杨玄操注:“下极者,长强也。”
穴位 | 长强 | ||
---|---|---|---|
汉语拼音 | Changqiang | ||
罗马拼音 | Changchiang | ||
美国英译名 | Long Strong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V1 | |
日本 | 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G1 | |
富耶氏 | IVG1 | ||
德国 | LG1 | ||
英国 | Gv1 | ||
美国 | Go1 |
长强为经穴名(Chángqiáng GV1[12],DU1[1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14]。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15],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脊骶端(《针灸学》(南京)),下极(《难经》杨玄操注)。属督脉。长强是督脉的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5.2.1 长强穴的别名
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脊骶端(《针灸学》(南京)),下极(《难经》杨玄操注)。
5.2.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5.2.3 穴名解
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
长,与短对言,长大,旺盛。强,有强盛意。督脉为统督诸阳之经,自下而上,强劲端长,而长于阳,为全身之所寄托。长强为纯阳初始,又为督脉之络穴,其气强盛。杨上善曰:“督脉诸阳脉长,其气强盛,穴居其处,故曰长强也。”如长而不强,则困顿难支,长而过强,则脊强反折,二症皆可取用矣。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衔接任脉,下颐循胸,至脐腹以抵会阴,复合于督脉。由本穴循背上行,即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也。如此升降轮会,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
5.2.4 特异性
长强穴是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与督脉的交会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16]。
5.2.5 所属部位
尾端[17]
5.2.6 长强穴的定位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5.2.7 长强穴的取法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
5.2.8 长强穴穴位解剖
长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阴部神经的分支,肛神经,阴部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
5.2.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19]。
5.2.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肛神经皮支(阴部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阴部内动脉分支)分布。
5.2.9 长强穴的功效与作用
长强穴为督脉首穴,督脉挟脊而行,为诸阳脉之长,“入属于脑”,故既可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前阴、肛肠及腰骶病,又能治疗神志病[20]。
长强穴有宁神镇痉,通便消痔之功。主治癫狂,痫疾,脊强反折,泄泻痢疾。人体气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饮食便溺之交替,凡诸新陈代谢,均在循环运行之中。无论寐寤,其运行变化均无休止,所谓营卫之行,无顷刻止者也。
5.2.10 长强穴主治病证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
长强穴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
长强穴主治痔疾,脱肛,便血,泄泻,痢疾,便秘;癫痫,癔症,瘛疭;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腰痛,尾骶骨痛;呕血,遗精,阳痿,疝气。
长强穴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长强穴主治痔疾,便血,洞泻,大小便难,阴部湿痒,尾骶骨疼痛 ,癫痫,癔病,腰神经痛。
5.2.11 刺灸法
5.2.11.1 刺法
先进针至皮下,再与骶骨平行斜向刺入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肛门和尾骶部,有时针感沿督脉向上传至腰部。
5.2.11.2 灸法
可灸。
一般不灸。
5.2.12 长强穴的配伍
长强穴配承山灸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痔疾、便结。治久痔。
长强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治大小便难、淋症。
5.2.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针灸甲乙经》:痉反折,心痛,气短,尻濇,小便黄闭,长强主之。腰痛上寒,实则脊急强,长强主之。癫疾发如狂走者,面皮厚敦敦,不治,虚则头重,洞泄,淋癃,大小便难,腰尻重,难起居,长强主之。小儿惊痫,瘛疭脊强,互相引,长强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难,头重,洞泄,五淋,疳蚀下部,小儿囟陷,惊痫,瘛疭,呕血,惊恐失精,瞻视不正。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入三分,抽针以太痛为度……灸然不及针。
《玉龙歌》: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
5.2.14 长强穴研究进展
5.2.14.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针刺家兔的“长强”,对原来结肠紧张度低下者大多可使之亢进,而对结肠紧张度增高者则可使之减弱。
针刺家兔“长强”,能调整结肠运动,使实验性结肠低紧张度者内压升高,高紧张度者内压降低。
5.2.14.2 对心脏的影响
给狗以轻度的氟烷麻醉,然后针刺长强,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降低心率和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狗的长强穴,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出量和心搏出量,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
5.2.14.3 用于针麻
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
5.2.14.4 治疗经闭
取长强,刺1寸,用强刺激,泻法,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5.2.14.5 治疗婴幼儿腹泻
取长强,刺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左右出针,每日1次。
5.2.14.6 治疗肛裂
长强穴埋肠线。
5.2.14.7 治疗痔疮
5.2.14.8 治疗癫痫
长强穴埋肠线,4周后行第2次埋线,6次为1疗程。
5.3 横骨穴的别名
穴位 | 横骨 | ||
---|---|---|---|
汉语拼音 | Henggu | ||
罗马拼音 | Hengku | ||
美国英译名 | Horizontal Bon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KI11 | |
日本 | 1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11 | |
富耶氏 | R11 | ||
德国 | N11 | ||
英国 | K11 | ||
美国 | Ki11 |
横骨为经穴名(Hénggǔ KI11)[21]。出《脉经》。别名下极[22]。属足少阴肾经。横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横骨为耻骨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5.3.1 横骨穴的别名
下极(《针灸甲乙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髓空(《经穴汇解》),下横(《神灸经纶》),曲骨端(《针灸资生经》)。
5.3.2 出处
5.3.3 穴名解
5.3.4 特异性
5.3.5 所属部位
下腹部[23]
5.3.6 横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横骨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横骨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脐下4.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5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5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5.3.7 横骨穴的取法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5.3.8 横骨穴穴位解剖
横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锥状肌、腹直肌、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动脉,阴部外动脉。分布着髂腹下神经的分支。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可分为脂性层和纤维层。两者在中线附着于腹白线,两侧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在股前区的阔筋膜,但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间的浅筋膜纤维层与阴囊(阴唇)、会阴浅筋膜相连。脂性层的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较大。两层之间有皮神经、浅静脉等经过。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在耻骨结节上3厘米处,穿腹外斜肌腱膜,布于耻骨区的皮肤。其腹腔内对应器官是膀胱、小肠、乙头结肠下端。空虚的膀胱,其顶部不应超出耻骨联合上缘。
5.3.8.1 层次解剖
5.3.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
5.3.9 横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横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与任脉之曲骨平,其所治症,为小腹满、目赤、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五脏虚竭等症。
5.3.10 横骨穴主治病证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
横骨穴主治少腹胀,小便不利,遗尿,尿闭,阳痿,遗精,疝气,睾丸肿痛,尿失禁等。
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或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等。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道炎,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睾丸炎;
3. 其它:角膜炎。
5.3.11 刺灸法
5.3.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5.3.11.2 灸法
可灸。
5.3.12 横骨穴的配伍
横骨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清下焦,利湿热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尿道炎。
5.3.13 文献摘要
《外台秘要》:阴下纵,卵中痛。
《针灸大成》:主五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内眦始,五脏虚竭,失精。
5.3.14 研究进展
5.3.14.1 对膀胱的调节作用
对膀胱功能的调节作用:据报道对膀胱张力紧张者,能使张力降低,对膀胱张力松驰者,能使张力增高。并能使逼尿肌、肛门括约肌的肌电活动增加。
以泻法针刺中极、横骨穴,既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降低,又可使弛缓性张力增高。
5.3.14.2 用于针麻
5.3.14.3 对逼尿肌、肛门括约肌的影响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7.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8.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0.
- ^ [6]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8-370.
-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8-370.
-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0.
- ^ [1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8.
- ^ [1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124.
- ^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9.
- ^ [1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0.
- ^ [1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7.
- ^ [1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9.
- ^ [1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8-349.
- ^ [1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124.
- ^ [2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8-349.
- ^ [2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 ^ [2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9.
- ^ [2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 ^ [2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
- ^ [2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