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头疽

目录

1 拼音

wú tóu jū

2 英文参考

deep carbuncl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eadless absc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and arthr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deep absces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无头疽(headless abscess;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and arthritis)为病名[1]。是指发生于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2]。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气滞而酿成[2]。无头疽能形成瘘管;如发于长骨者多损骨;发生于关节的,易造成畸形。

《外科证治全书》云:“阴疽之形,皆阔大一,根盘坚硬,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

临床上常见的附骨疽及环跳疽是无头疽的代表性疾病。

无头疽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2]

4 无头疽的病因病机

无头疽是发于筋骨之间或肌肉深部的阴性疮疡[2]。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气滞而酿成[2]

5 无头疽的症状

患部漫肿无头,皮色晦黯[2]。病程多缠绵,甚至伤筋烂骨,难溃难敛[2]。患者多因之而虚寒体弱[2]

6 无头疽的分类

无头疽包括附骨疽、流痰、肩疽等多种病证[2]

6.1 流痰

流痰为骨关节慢性破坏性疾病兼有脓肿者[3]。本病变在破坏过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当脓肿形成后可以流窜,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称流痰[3]。为无头疽的一种,相当于骨与关节结核[3]。多发于儿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3]。发病部位以脊椎、髋关节为多,次为膝、踝、肩、肘、腕关节[3]。故因患病部位不同,又有龟背痰、鹤膝痰、穿踝痰、穿拐痰、鸡胸痰、附骨痰、肾俞虚痰、环跳流痰等名称[3]

6.1.1 病因病机

流痰的病因多为先天不足,或久病肾阴亏损,骨髓不充,外邪乘虚而入,痰浊凝聚;或跌仆损伤,气血不和而诱发[3]

6.1.2 症状

病初局部酸胀微肿,不红、不热、不痛;久则漫肿疼痛成脓,周围肌肉萎缩;后期由于阴亏火旺,可有午后潮热、盗汗、身困无力、食少、溃流清稀脓液及败絮样物,久则疮口凹陷,周围色紫,形成窦道,不易收口[3]

6.1.3 治疗

治疗初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中期宜扶正托毒;后期疮溃脓成,难于收口,当重扶正[3]。气血亏损者,用人参养荣汤;若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之类;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3]。亦可采用手术治疗[3]

6.2 肩疽

肩疽又名疵痈、丁疽[4]。肩中廉(肩峰中部)名肩中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名过肩疽[4]

6.2.1 病因病机

肩疽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4]

6.2.2 症状

患处若高肿红活,焮热速溃者为顺;若平塌坚硬,不红不热,成脓者为险;若肿痛连及臂胛,口噤寒战,疼痛不欲食,二便不调者逆[4]

6.2.3 治疗

治宜随证加用引经药,初起有表证者,俱宜荆防败毒散汗之;有里热证者,内疏黄连汤下之;汗下之后,肿痛不退,脓势将成,宜用托里透脓汤,脓成宜切开引流,溃后外治同溃疡[4]

6.3 附骨痈

6.3.1 病因病机

《诸源候论》卷三十二:“附骨痈,亦由体盛热而当风取凉,风冷入于肌肉,与热气相搏,伏结近骨成痈。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附骨痈由邪气深入,结于骨而发[5]

6.3.2 症状

附骨痈初起病势急骤,全身不适、倦怠,继而寒战、高热、汗出而热不减,食少、苔黄腻、质红,脉滑数,甚则恶心呕吐,患处疼痛如锥,色红、肿胀、焮热、拒按,活动受限等[5]。类似急性化脓性骨髓炎[5]

6.3.3 治疗

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若脓已成而未溃,应以托为主,宜托里透脓,方选托里消毒饮加减,局部切开排脓,或采用其他方法施治[5]

7 无头疽的治疗

无头疽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5]。内服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等;外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5]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3.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97.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