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五皮散同名方剂约有八首,其中《中藏经》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具有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功效。主治皮水,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
3 《中藏经·附录》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3.2 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主治
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主治皮水。症见头面四肢水肿,脘腹胀满,上气喘促,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3.5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研为粗末。每服9g,水煎服。现代多用汤剂,用量酌定,水煎,频频饮服。
3.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7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辛散渗泄,利水之力较弱,临床常与其他利水消肿方合并运用;服药后忌食生冷、油腻等。
3.8 方解
本方为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肌肤之皮水而设。法当一面健运脾土,恢复脾之运化之力,便水湿能循常道运行而不致停聚,不会泛滥成灾;一面疏通水道,使水湿之邪有去路。从而标本兼治,邪正兼顾。本方正是体现了健脾与利水同用这一配伍法度。方中茯苓皮甘淡渗湿,实土而利水,其功专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为君药。湿阻则气滞,气行则湿行。大腹皮能行气导滞,为宽中理气之捷药,能利水消肿,为臣药。陈皮既健脾又理气燥湿,健脾则脾运有力,水湿难停;理气则加强大腹皮行气导滞之功,既可治气滞不行,又可使气行则水湿行。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湿为患不单由于脾虚,也责之于肺失宣降之职。故以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上2味为佐药。生姜皮辛散水气,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亦为佐药。5药相配,共奏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
3.9 临床运用
1.本方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凡临床上出现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胎;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
4.妊娠水肿:以本方加玉米须治疗妊娠水肿43例,效果满意。基本方为桑白皮15g,茯苓皮9g,大腹皮12g,陈皮9g,生姜皮6g,玉米须(干)30g或鲜品60g。
3.10 各家论述
《成方便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此亦肺之治节不行,以致水溢皮肤,而为以上诸证。故以桑皮之泻肺降气,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而以茯苓之从上导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凉解散,陈皮理气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然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肿满一证,脾实相关,否则脾有健运之能,土旺则自可制水,虽肺之治节不行,决无肿满之患。是以陈皮、茯苓两味,本为脾药,其功用皆能行中带补,匡正除邪。一举而两治之,则上下之邪,悉皆涣散耳。
3.11 附注
3.12 歌诀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3.13 摘录
《中藏经·附录》
4 《中藏经》卷下方之五皮散
《中藏经》卷下方记载之五皮散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方记载的五皮饮[2]。
4.1 别名
4.2 组成
4.3 制法
上药为粗末。
4.4 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功能利湿消肿,理气健脾。治皮水,四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脉浮者;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肾炎和心脏病水肿属脾虚受湿,气滞水停者。
4.6 方解
方中陈皮理气健脾,茯苓皮健脾渗湿,二味相伍,使气行脾健,水湿自化;桑白皮肃降肺气,使水道通调;大腹皮消胀化湿;生姜皮辛散水气,共成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剂。
4.7 附注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处方
5.2 炮制
上药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主治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头面虚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促,腹胁如鼓,绕膝胀闷,有妨饮食,以及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
主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并皆治之。皮水、胎水。
5.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5.5 使用注意
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
5.6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太阴药也。五加祛风胜湿,地骨退热补虚,生姜辛散助阳,大腹下气行水,茯苓渗湿健脾,于散泻之中犹寓调补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
5.7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
6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6.2 组成
五加皮1两,海桐皮1两,白鲜皮1两,地骨皮1两,牡丹皮(各洗去沙土,去心)1两,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川乌5分,草乌(用黑豆不拘多少,水煮黑二乌为度,去豆,晒干)5分。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每服5分,用冷饭块4两,煎汤调下,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6 摘录
《疡科选粹》卷六
7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7.2 组成
茯苓皮、地骨皮、陈皮、大腹皮(洗净)、青皮、槟榔、泽泻、姜黄、猪苓各等分。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临卧白滚汤调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6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9.2 组成
大腹皮1钱,桑白皮(炒)1钱,生姜皮1钱,茯苓皮1钱,橘皮1钱,木香2分。
9.3 主治
9.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5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