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皮散

目录

1 拼音

wǔ pí sǎn

2 概述

五皮散同名方剂约有八首,其中《中藏经》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具有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功效。主治皮水,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

3 《中藏经·附录》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五皮散

3.2 别名

五皮饮

3.3 组成

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1]

3.4 功效主治

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主治皮水。症见头面四肢水肿,脘腹胀满,上气喘促,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3.5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研为粗末。每服9g,水煎服。现代多用汤剂,用量酌定,水煎,频频饮服。[1]

3.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7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辛散渗泄,利水之力较弱,临床常与其他利水消肿方合并运用;服药后忌食生冷、油腻等。[1]

3.8 方解

本方为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肌肤之皮水而设。法当一面健运脾土,恢复脾之运化之力,便水湿能循常道运行而不致停聚,不会泛滥成灾;一面疏通水道,使水湿之邪有去路。从而标本兼治,邪正兼顾。本方正是体现了健脾与利水同用这一配伍法度。方中茯苓皮甘淡渗湿,实土而利水,其功专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为君药。湿阻则气滞,气行则湿行。大腹皮能行气导滞,为宽中理气之捷药,能利水消肿,为臣药。陈皮既健脾又理气燥湿,健脾则脾运有力,水湿难停;理气则加强大腹皮行气导滞之功,既可治气滞不行,又可使气行则水湿行。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湿为患不单由于脾虚,也责之于肺失宣降之职。故以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上2味为佐药。生姜皮辛散水气,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亦为佐药。5药相配,共奏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1]

3.9 临床运用

1.本方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凡临床上出现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2.加减法: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胎;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1]

3.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1]

4.妊娠水肿:以本方加玉米须治疗妊娠水肿43例,效果满意。基本方为桑白皮15g,茯苓皮9g,大腹皮12g,陈皮9g,生姜皮6g,玉米须(干)30g或鲜品60g。

3.10 各家论述

《成方便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此亦肺之治节不行,以致水溢皮肤,而为以上诸证。故以桑皮之泻肺降气,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而以茯苓之从上导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凉解散,陈皮理气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然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肿满一证,脾实相关,否则脾有健运之能,土旺则自可制水,虽肺之治节不行,决无肿满之患。是以陈皮、茯苓两味,本为脾药,其功用皆能行中带补,匡正除邪。一举而两治之,则上下之邪,悉皆涣散耳。

3.11 附注

五皮饮(《三因》卷十四)。

3.12 歌诀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1]

3.13 摘录

《中藏经·附录》

4 《中藏经》卷下方之五皮散

《中藏经》卷下方记载之五皮散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方记载的五皮饮[2]

4.1 别名

五皮散[2]

4.2 组成

炙大腹皮、炙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各等分[2]

4.3 制法

上药为粗末[2]

4.4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水煎,或用磨木香水煎,热服,日二至三次[2]

4.5 功能主治

功能利湿消肿,理气健脾。治皮水,四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脉浮者;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肾炎和心脏病水肿属脾虚受湿,气滞水停者[2]

4.6 方解

方中陈皮理气健脾,茯苓皮健脾渗湿,二味相伍,使气行脾健,水湿自化;桑白皮肃降肺气,使水道通调;大腹皮消胀化湿;生姜皮辛散水气,共成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剂[2]

4.7 附注

本方早见于《中藏经》,名五皮散[2]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处方

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2]

5.2 炮制

上药为粗末[2]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主治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头面虚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促,腹胁如鼓,绕膝胀闷,有妨饮食,以及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2]

主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并皆治之。皮水、胎水。

5.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煎,不拘时热服[2]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5.5 使用注意

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

5.6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太阴药也。五加祛风胜湿,地骨退热补虚,生姜辛散助阳,大腹下气行水,茯苓渗湿健脾,于散泻之中犹寓调补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

5.7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

6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五皮散

6.2 组成

五加皮1两,海桐皮1两,白鲜皮1两,地骨皮1两,牡丹皮(各洗去沙土,去心)1两,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川乌5分,草乌(用黑豆不拘多少,水煮黑二乌为度,去豆,晒干)5分。

6.3 主治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主治杨梅结毒,轻粉块穿作痛。

6.4 用法用量

每服5分,用冷饭块4两,煎汤调下,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6 摘录

《疡科选粹》卷六

7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五皮散

7.2 组成

茯苓皮、地骨皮、陈皮、大腹皮(洗净)、青皮、槟榔、泽泻、姜黄、猪苓各等分。

7.3 主治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主治诸水蛊。

7.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临卧白滚汤调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6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

8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

8.1 方名

五皮散

8.2 组成

生姜皮2钱,大腹皮2钱,茯苓皮2钱,桑白皮2钱,五加皮2钱。

8.3 主治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儿中湿浮肿。

8.4 用法用量

灯心10茎、大枣3枚为引,水煎,空心服。

8.5 摘录

《幼幼集成》卷二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五皮散

9.2 组成

大腹皮1钱,桑白皮(炒)1钱,生姜皮1钱,茯苓皮1钱,橘皮1钱,木香2分。

9.3 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胎水肿满。

9.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5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

10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

10.1 方名

五皮散

10.2 组成

五加皮。

10.3 主治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儿项软、行迟。

10.4 用法用量

酒调,涂敷颈骨上,再用酒调服。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6 摘录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11 参考资料

  1. ^ [1]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