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禁

目录

1 拼音

wǔ jìn

2 概述

五禁:1.古代针灸避忌之一;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3.五味所禁的简称。

3 古代针灸避忌之一·五禁

五禁为古代针灸避忌之一[1]。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即甲乙日,无刺头;丙丁日,无刺肩喉;戊已日,无刺腹;庚辛日,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无刺足胫[1]。《黄帝内经灵枢·五禁》:“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类经》:“天干之合于人者:甲乙应头;丙丁应肩喉;戊己及四季应腹与四支;庚辛应关节股膝;壬癸应足胫。”

4 《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五禁

五禁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1]。篇中论述了有关针刺禁忌问题,介绍了“五禁”、“五夺”、“五远”、“五过”、“九宜”等内容,指出对某些因元气大虚,脉症相反的逆象,应禁刺或不宜用泻法等[1]。主要论述针刺治疗中五禁、五夺、五逆、五过、九宜的意义[2]。文中着重介绍了针刺五禁的内容,故名[2]

5 五味所禁的简称·五禁

五禁即五味所禁的简称(见《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2]。指五脏病变时对五味的禁忌[3]。“禁”,有避免和禁忌的意思。由于五味归于五脏,而五味之性各有所偏,偏则容易致病,故必有所禁。《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马莳曰:“此言五脏之味有五禁,皆五行之相克者也。”因五脏已病,故不宜以其相克之味更令其虚[3]。《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辛味善走气分,但性主散,多食则能耗气,故气病不宜多食辛味。咸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运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称“决渎之宫”(见《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的决渎功能是联合许多脏器而发挥其作用的,其中尤以肾、脾、肺等关系更为密切,如这些脏的功能障碍,可使三焦不通利、气化失常而产生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此强调“无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3]。张志聪曰:“五味所以养五脏之气者也,病则气虚,故无令多食,盖少则补,多则反伤其气。”故临床用药,需先辨五脏阴阳气血盛衰来调配五味[3]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8.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3.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