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迟

目录

1 拼音

wǔ chí

2 英文参考

five kinds of retardation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ive retardation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five kinds of tardy growth in infant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五迟(five kinds of retardations[1]、five retardations[2])为病证名[3]。是指以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即小儿发育迟缓的各种病证的总称[3]

4 五迟的病因病机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

5 五迟的辨证分型

5.1 五迟·肝肾两虚证

五迟·肝肾两虚证(five retardation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liver and kidney[3])是指肝肾不足,不能荣养筋骨,以筋骨萎弱,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囟门宽大,头项软弱,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易惊,夜卧不安,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为常见症的五迟证候[3]

5.2 五迟·心脾两虚证

五迟·心脾两虚证(five retardation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3])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神形失养,以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发稀萎黄,四肢萎软,肌肉松弛,口角流涎,吮吸咀嚼无力,或见弄舌,纳呆,便秘,舌淡胖,苔少,脉细缓,指纹色淡为常见症的五迟证候[3]

5.3 五迟·痰瘀阻滞证

五迟·痰瘀阻滞证(five retardations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phlegm and static blood[3])是指痰瘀阻滞心经脑络,以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或有癫 发作,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为常见症的五迟证候[3]

6 五迟的分类

五迟分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3]

6.1 立迟

立迟为五迟之一[4]。是指小儿周岁以后,不能自己站立的病证[4]

6.1.1 病因病机

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影响筋骨的发育,以致膝盖骨软弱,足胫无力,不能自立[4]

6.1.2 治疗

治宜滋补肝肾[4]。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鹿角胶、当归、白芍之类[4]

6.2 行迟

行迟为五迟之一[5]。《证治准绳·幼科》:“凡儿生至周岁三百六十日,膝骨成,乃能行。”小儿周岁以后甚至二、三岁还不能步行者为行迟[5]

6.2.1 病因病机

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脾胃虚弱,元气不充,影响筋骨的发育,故迟迟不能行动[5]

6.2.2 治疗

肝肾虚弱者,宜滋补肝肾,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胶、牛膝之类;元气不足者,宜补益元气,用调元散[5]

6.3 发迟

发迟为五迟之一[6]。是指小儿初生无发,日久不长,长亦稀疏萎黄的病证[6]

6.3.1 病因病机及

发乃血之余,小儿所禀于先天的血气不足,不能上荣于发,故头发不生[6]

6.3.2 治疗

治以补血为主[6]。宜胡麻丸[6]

6.4 齿迟

齿迟为五迟之一[7]。又名齿不生[7]。小儿乳齿约在六至十个月内出现,如已届生齿之期还未生齿者为齿迟[7]

6.4.1 病因病机

《世医得效方》:“齿不生者,由齿者骨之所络,髓之所养,禀气不足,则髓不能充于骨,故齿久不生。”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小儿先天肾气不足,髓不能充,故齿生较迟,生亦不固[7]

6.4.2 治疗

治宜益肾充髓,用肾气丸加补骨脂、胡桃之类[7]

6.5 语迟

语迟为五迟之一[8]。是指小儿二三岁一般能说简单的语言,到四五岁还不能说话者为语迟[8]

6.5.1 病因病机

言为心之声,肾脉系舌本,小儿先天肾虚,心气不和,为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8]。但也有由后天脾胃亏损,津气不能上荣所致者[8]

6.5.2 治疗

肾气不足者,用六味地黄汤加菖蒲,远志之类;心气不足者,用养心汤;脾胃虚弱者,用补中益气汤[8]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0.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4.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1.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22.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