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疟

目录

1 拼音

wēn nuè

2 英文参考

warm malar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温疟为病证名。有两个义项:1.疟疾之一;2.疫病的一种。

4 疟疾之一·温疟

温疟(warm malaria[1])为病证名[2]。疟疾之一[2]。《黄帝内经素问·疟论》:“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后世论温疟,有以下三种说法[2]

①因素有伏热,复感疟邪所致者:

因素有伏热,复感疟邪所致者[2]。《金匮要略方论》:“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清·莫枚士《研经言》指出:“疟有寒,温无寒。先温而感春寒,则内热为外寒所抑,表实故无寒。曰温疟者,合二病以名之。”

②瘅疟:

温疟(warm malaria[2])又称瘅疟[2][2],牡疟[2]。是指以但热甚而寒微,或但热而无寒,少气烦闷,手足热而欲呕,头痛,骨节烦痛,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2]。见《症因脉治》。

③内有伏邪,主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

温疟指内有伏邪,主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2]。《症因脉治》又称之为肾经疟[2]。症见肌肉消,脑髓烁[2]。先有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又见恶寒,脉弦[2]。治宜补肾益阴为主[2]

4.1 温疟的症状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舌红干而无苔,脉弦数[3][4][5]

4.2 证候分析

阳热素盛,疟邪与营卫相搏,热炽于里:由于素体阳盛而复感疟邪,或夏伤暑邪,暑热内蕴,里热炽盛。阳盛则热,故见发病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热盛伤阴,故口渴引饮,便秘尿赤。夏暑贪凉,兼感风寒,外束肌表,营卫失和,以致汗出不畅。邪热与阳气相争,故骨节酸楚。邪盛上炎,则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均属热盛于里之象。[5][5][5]

4.3 温疟的治疗

4.3.1 方药治疗

《景岳全书》卷十四:“瘅疟一证……治此之法有三,如热邪内蓄而表邪未解者,则当散以苦凉;如热因邪致,表虽解而火独盛者,则当清以苦寒,此皆治其有余也;若邪火虽盛而气血已衰,真阴日耗者,急宜壮水固元,若但知泻火,则阴日以亡,必致不救。”

4.3.1.1 治法

温疟治宜清热解表,和解祛邪[5]

4.3.1.2 方药

温疟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备注]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方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加味治疗。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可加青蒿、柴胡和解祛邪。若热多寒少,气短,胸中烦闷不舒,汗多,且无骨节酸痛者,为热势较盛而津气两伤,可改用清热生津益气之白虎加人参汤[备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加味治疗。津伤较甚,口渴引饮者,斟加生地、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5]

4.3.2 针灸治疗

[5]

4.3.2.1 治法

清热透邪,辟秽截疟。

4.3.2.2 选穴

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

4.3.2.3 随证配穴

先热后寒者,加公孙。

4.3.2.4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大椎、陶道、委中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4.3.2.5 方义

大椎、陶道为治疟效穴。曲池、外关、后溪分属手三阳经,相伍为用,以疏理阳经气血、清泻气分湿热,亦可防治热陷心包。委中以清热辟浊。

4.3.3 饮食疗法

4.3.3.1 治法

温疟治宜清热解表,和解祛邪[5]

4.3.3.2 推荐食材

温疟患者建议食用知母、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黄精、葛根等[5]

4.3.3.3 推荐食疗方

[5]

1.知母玉竹葛根饮:知母15g,玉竹30g,葛根30g。上三味,煎汤饮,每日2次。  2.地精饮:生地黄30g,黄精30g。上二味,煎汤饮,每日2次。

3.西瓜汁茶(《中医传染病学》):新鲜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频服。

4.4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5][6])为病名[7][8]。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8]。俗称打摆子[8]。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8][8]。多发于夏秋季节[8]。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8]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8][9]。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9]

详见疟疾条。

4.5 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9][9]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9][9]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9][9]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9][9]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9][9]

5 疫病的一种·温疟

温疟为疫病的一种[9]。《温疫论·温疟》:“凡疟者,寒热如期而发,余时脉静身凉,此常疟也。以疟法治之。设传胃者,必现里证,名为温疟,以疫法治者生,以疟法治者死。”

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2-226.
  4.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
  5. ^ [5]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87-89.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7.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7.
  9.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71—2015 寄生虫病诊断名词术语[Z].2015-09-17110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