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经穴名·温溜
穴位 | 温溜 | ||
---|---|---|---|
汉语拼音 | Wenliu | ||
罗马拼音 | Wenliu | ||
美国英译名 | Warm Stagnant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LI7 | |
日本 | 7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GI7 | |
富耶氏 | GI7 | ||
德国 | DI7 | ||
英国 | Li7 | ||
美国 | LI7 |
温溜为经穴名(Wēnliū LI7)[1][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蛇头、逆注、地头、通注、池头、温留。属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温即温暖,溜即流通,此穴有温通经脉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温溜。主治寒热头痛,头风,眩晕,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唇干,流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肩背酸痛,疔疮,吐舌,腹胀,肠鸣,腹痛,鼻衄,肩臂酸痛,肩背酸痛,颈项强痛,狂言,狂走,癫疾,乳痈,疔疮,劳瘵,气喘等。
4.1 别名
逆注(《针灸甲乙经》)、蛇头(《针灸甲乙经》)、地头[3]、通注、池头、温留。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温溜,一名逆注,一名蛇头,手阳明郄穴,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
4.3 特异性
4.4 穴名解
温即温暖,溜即流通,此穴有温通经脉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温溜。
《广韵》:“温,暖也”。溜,通流,水流貌。经脉之气至此穴如温水而溜过,故名温溜。别名蛇头,一名逆注。若握拳视此穴处肌肉(桡侧腕伸肌)隆起如蛇头,头向下,经脉由此而上。
4.5 所属部位
前臂[4]
4.6 温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屈肘,温溜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5]。
温溜位于前臂背面,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阳溪穴5寸处(《医学入门》)[6]。
另说温溜“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针灸甲乙经》);“在腕后五寸六寸间,动脉中”(《太平圣惠方》)。
温溜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侧腕屈肘取穴。
温溜穴的位置
4.7 取法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侧腕屈肘取穴。
快速取穴:先确定阳溪(手掌侧放,拇指伸直向上翘起,腕背桡侧有一凹陷处即是)和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踝,两者连线中点处)的位置,两穴连线的中点处即是[8]。
4.8 穴位解剖
温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有桡动脉肌支,头静脉。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上述神经还有头静脉经过。针入皮肤,在头静脉的后方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进桡侧腕长伸肌腱,达桡侧腕短伸肌腱,直抵桡骨骨膜。以上二肌(腱)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后侧皮神经和头静脉分布,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动脉分布。
4.9 温溜穴的功效与作用
温溜穴之气不弛不亢,由偏历安顺行来,此穴具有温经发汗、疏风散寒之功,温而不热,通而不湍,主治头痛,面肿,咽喉疼痛,肠鸣,腹痛,肘臂酸痛。
温溜有温热散通之力,治肘臂寒痛、寒厥头痛等一切寒湿濡滞之症。
4.10 主治病症
温溜主治寒热头痛,头风,眩晕,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唇干,流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肩背酸痛,疔疮,吐舌,腹胀,肠鸣,腹痛,鼻衄,肩臂酸痛,肩背酸痛,颈项强痛,狂言,狂走,癫疾,乳痈,疔疮,劳瘵,气喘等。
温溜主治头痛、面肿、咽喉肿痛、肩背酸痛、疔疮、吐舌、肠鸣腹痛。
温溜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肠胃等疾患:如寒热头痛、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鼻衄、肠鸣腹痛、腹泻及肩臂酸痛、癫疾、疔疮等。
温溜主治头痛,面肿,项强,口舌咽喉肿痛,口眼㖞斜,肠鸣腹痛,肩臂酸痛,疔疮等。
温溜主治头风,头痛,眩晕,面肿,唇干,流涎,齿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腹胀,腹痛,肠鸣;劳瘵,气喘;狂言,狂走,癫疾;肩背酸痛,颈项强痛;乳痈,疔疮。
温溜穴在消化道溃疡穿孔时常出现压痛,与它穴配合可做出进一步诊断。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向手部放散。
4.11.2 灸法
可灸。
4.12 配伍
温溜配足三里、上巨虚,有调理肠腑,行气止痛作用,治肠鸣,腹泻,腹痛。
4.13 特效按摩
4.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温溜主之。疟,面赤肿,温溜主之。肠鸣而痛,温溜主之。口齿痛,温溜主之。癫疾,吐舌,鼓颔,狂言见鬼,温溜主之。狂仆,温溜主之。喉痹不能言,温溜与曲池主之。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91.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2.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7.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