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膜性肠炎

目录

1 拼音

wěi mó xìng cháng yán

2 英文参考

pseudomembranous enteritis

3 疾病分类

普通外科

4 疾病概述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本病发病年龄多在50~59岁,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

5 疾病描述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本病发病年龄多在50~59岁,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

6 症状体征

发热、腹痛、恶心、腹胀、大量腹泻,腹泻物呈绿色海水样或黄色蛋花样稀便,脱落的伪膜;腹泻后腹胀减轻、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脱水征象、精神错乱、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肠胀气及肠鸣音减弱。

7 疾病病因

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

8 病理生理

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本病还可发生于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如各种大手术后,特别是胃肠道癌肿手术后,以及其他有严重疾病如肠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心力衰竭、败血症等患者,因机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失调,有利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繁殖而致病。

9 诊断检查

1.病史

详询有无大手术史及较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史;有无休克、心力衰竭、尿毒症、结肠梗阻等病吏;有无发热;有无腹痛、恶心、腹胀;有无大量腹泻,腹泻物是否呈绿色海水样或黄色蛋花样稀便,有无脱落的伪膜;腹泻后腹胀是否减轻。

2.体检

注意全身情况变化,有无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休克表现,有无脱水征象;有无精神错乱等中毒变化;有无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肠胀气及肠鸣音减弱。

3.化验

粪便涂片检查,是否发现球/杆菌比例增高(即革兰阳性球菌大量增多,而阴性杆菌减少)。必要时可作粪便双酶梭状芽胞杆菌抗毒素中和法测定,以检查有无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毒素存在。

4.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可见肠管胀气和液平。

(2)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发红、水肿,表面有斑块或已融合成的伪膜。

10 治疗方案

10.1 治疗原则

1.麻痹性肠梗阻宜用非手术疗法,但须治其病因。

2.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早期可用非手术疗法,密切观察病情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若观察12~24h无好转,应考虑手术治疗。

3.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多系炎症与粘连引起,可先用非手术治疗,但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绞窄现象,应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4.绞窄性肠梗阻应及早手术,术前必须作适当准备,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行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等。

10.2 治疗方法

1.非手术疗法

(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血。

(2)小儿肠套叠,发病<>腹膜刺激征时,可试用空气或钡灌肠法整复。成人乙状结肠扭转可先用纤维结肠镜复位。

(3)给予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

(4)可给予生长抑素类药物,以减少胃肠道液体的分泌和肠腔内液体的潴留,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和减轻水肿,有利于肠梗阻的解除。

(5)麻痹性肠梗阻可行普鲁卡因肾囊封闭、穴位封闭(穴位:足三里、天枢、腹结、大肠俞、合谷)或针刺疗法。

(6)中医中药治疗,常用通里攻下、活血化瘀、理气开郁及清热解毒等中药。对粪块引起的肠梗阻,可用大、小承气汤或保留灌肠治疗。

(7)治疗期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腹痛、腹胀是否减轻,有无压痛及腹肌紧张,肠鸣音是否趋于正常,体温、脉搏及白细胞计数有无变化,有无肛门排气或排便。

(8)肠梗阻症状消失后,停止胃肠减压,先给予少量清淡流质饮食,再根据病情的改善逐渐调整饮食。

2.手术疗法  常用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1)粘连分离术:多用于较简单的粘连和束带,可行粘连分离和束带切除。

(2)肠复位术:多用于肠管尚未坏死的肠扭转、肠套叠和箝闭性疝。

(3)肠部分切除吻合术:绞窄性肠梗阻的肠管已坏死,病人全身和局部情况许可时,可作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

(4)肠短路吻合术:对不能切除的广泛而坚实的肠袢间粘连,可将梗阻部的近侧与远侧作一个侧侧肠吻合术,以恢复肠腔的通畅。

(5)肠造口术:多用于结直肠梗阻,可在梗阻的近侧作盲肠、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口,对结直肠病变可行二期手术切除。

(6)肠外置术:如肠管已坏死,而病人全身情况不良,可先将坏死肠段切除,吸尽肠内容物后,将两断端外置,第二期手术再将两断端吻合,多用于低位小肠梗阻。

10.3 术前准备

1.同腹部手术前一般准备常规。

2.禁食、胃肠减压,以减轻胃肠内积液和胀气。

3.根据临床及检验结果,进行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有休克者争取休克好转血压平稳后,再行手术。但严重的绞窄性肠梗阻,必须一面抢救休克,一面进行手术,术前不可拖延时间太久。

4.给予抗生素,作好输血准备。

10.4 麻醉要求

若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可采用全身麻醉或持续硬膜外麻醉。有脱水及休克者,可采用局部麻醉,或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考虑选用静脉复合麻醉。

10.5 术中注意点

1.探查腹腔时,注意勿过分牵拉肠系膜,以防血压下降。 可能时, 于探查前先用0.25%~0.5%普鲁卡因封闭肠系膜根部神经丛。

2.如膨胀小肠妨碍手术操作,可先行术中小肠减压术,清除郁滞的肠内容物,以减少毒素吸收,但须严防污染腹膜腔及切口,减压口应妥善封闭或置管造口,以防术后形成肠瘘。

3.单纯性小肠梗阻,一般以直接解除梗阻原因(如粘连带分离、切除狭窄肠段)为主。遇有广泛粘连,应仔细分离,充分游离小肠袢,然后作小肠内固定术或小肠折叠术,后者已少用。患者全身情况差及无法解除梗阻时,可在接近梗阻部位处作肠短路吻合术。

4.对活力有怀疑的小肠段(如在嵌顿疝复位后),应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垫湿敷、肠系膜封闭或注射荧光素钠,观察其色泽变化及周围小动脉搏动情况;如肠袢已坏死,则应作肠切除吻合术。肠吻合法以开放式为宜,内层用肠线连续缝合,外层用细丝线间断缝合,可减少肠腔狭窄的可能性。若病情极为严重或肠腔高度膨胀、肠壁水肿、炎症明显的低位小肠梗阻,可作肠外置减压术。空肠坏死,宜争取一期切除吻合。

5.结肠梗阻常为一种闭袢性梗阻,若患者情况较好,右半结肠梗阻可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与结肠一期吻合术;左半结肠梗阻可行梗阻病变切除、近侧结肠造口、远侧结肠关闭术。若病情严重,应按梗阻部位的不同,先作盲肠、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口术,待二期手术时再处理病变。如为绞窄性梗阻、结肠已坏死(如乙状结肠扭转),则先切除坏死肠袢、近侧结肠造口、远侧结肠关闭,待病情好转后再作二期吻合术。

6.下列情况,宜做腹膜外腹壁全层减张缝合:①患者一般情况严重,须尽快结束手术者;②营养状况欠佳,估计手术后创口愈合不良者;③估计术后腹胀严重,伤口可能崩裂者。

10.6 术后处理

1.同腹部手术后一般处理常规。

2.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至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时为止。胃、肠减压停止后,先开始进少量非奶流食,以后按病情及手术性质,逐渐调整。

3.静脉输液,按禁食患者需要量并结合胃肠减压损失量、血液及尿的生化检验结果,继续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小肠广泛切除者以及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者,可用全胃肠外营养疗法,必要时输血、给氧。

4.酌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5.肠切除吻合术后,尚应注意:①胃肠减压停止后,可进流食,由少量开始,以后逐渐增加。手术后1周可进半流食,2周后进普食。②手术后胀气可用肛管排气或针刺疗法;小肠切除术后胀气,处理以胃肠减压为主,必要时可用500ml温盐水低压灌肠。③发生吻合口漏者,按肠外瘘处理。

10.7 护理

1.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护理人员应熟悉胃肠减压术,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达到持续吸引的目的。

3.准确记录呕吐物、胃肠减压吸出液量及其性质、尿量、输入液量及其种类。

4.注意病情变化,如腹胀、腹痛是否减轻,肛门有无排气、排便(注意粪便的性质),有无体温增高、脉搏加快等中毒症状。

5.肠造口术后,可立即放置人工肛门袋,既达到立即开放减压,又可防止污染衣服。如无人工肛门袋。肠造口周围皮肤应每日清洗,外涂复方氧化锌软膏,防止皮肤糜烂。

10.8 出院标准

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或经手术治疗后切口愈合,无梗阻症状者,可以出院。

11 预后及预防

无特殊预防方式。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