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中医病证名 常见病方药治疗 中医内科学 中医常见病
wěi huáng
chlorosis
萎黄为病证名[1]。见《证治心得》。指皮肤色黄而枯槁不泽者。萎黄一证,与黄疸有所不同。可见于贫血等一些慢性病。
萎黄的主要症状为:两目不黄,周身肌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泽,小便通畅而色不黄,倦怠乏力,眩晕耳鸣,心悸少寐,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象濡细[2]。常兼神疲倦怠,语言低微,畏冷便溏,脉形无力等。
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虚证。
萎黄是由于虫积食滞导致脾土虚弱,水谷不能化精微而生气血,气血衰少,既不能滋润皮肤肌肉,又不能营养脏腑,以致肌肤萎黄无光泽。
此外,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血亏气耗,以致气血不足而发本病,临床亦属常见。
萎黄治宜培补脾胃,补养气血。可选用黄芪建中汤[备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或人参养营汤[备注]人参养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肉桂、大枣、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远志、橘皮、生姜之类。
若因虫积引起者(如钩虫病),当先祛除虫积,再予补益。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