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郁

目录

1 拼音

wài yù

2 注解

外郁指六气所致之郁证[1]。《不居集·诸郁》:“外郁者,六气之郁也。六气伤人,皆有传变,由轻及重。惟外郁之症,只在本经,聚而不散,有失升降变化之权,胶结不开,厌厌有似虚损痨瘵之症。”又:“此外郁之类损者,盖气血充和,脉络贯通,百病不生,今为六淫所伤,气血抑窒,则有寒热吐衄之患,虽年深月久,郁有不开,不兼舒郁,治必不效。”

参见风郁、寒郁、湿郁、热郁:

风郁为病证名[2]。郁证之一,见《景岳全书·杂证谟》[2]。因风邪侵袭,郁而不散所致[2]。症见头痛目胀,项背拘急,鼻塞身重,皮肤顽麻,瘾疹瘙痒,或恶寒壮热[2]。《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风邪袭人而郁,头痛目胀,鼻塞声重者是。”治宜疏散风邪,用消风散、神术散等方,或麻黄、桂枝、柴胡、升麻、紫苏、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生姜之类[2]

寒郁为病证名[3]。郁证之一[3]。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因寒邪内郁所致[3]。《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寒之所郁,呕吐清水,腰腹痛,㿗疝癥瘕,下利清白者是。”治宜温散,用理中汤、五积散等方,或干姜、肉桂、附子、吴茱萸、荜茇、胡椒、花椒之类[3]

湿郁为病证名[4]。六郁之一[4]。见《丹溪心法》卷三。因外感湿邪,郁而不散所致[4]。《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雾露风雨坐卧,湿衣湿衫,皆致身重疼痛,首如物蒙,倦怠好卧,阴寒则发,脉沉涩而缓,是湿郁。”治宜除湿解郁,用湿郁汤、渗湿汤或升阳除湿汤等[4]

热郁为病证名[5]。六郁之一,一称火郁[5]。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而化热[5]。主症有头痛、口干苦、情绪急躁、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目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等[5]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6.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4.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