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枢

目录

1 拼音

wài shū

2 英文参考

Wéidào GB28[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外枢为经穴别名,即维道穴[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维道
汉语拼音Weidao
罗马拼音Weitao
美国英译名Protecting Path
各国代号中国GB28
日本28
法国莫兰特氏VB30
富耶氏VB28
德国G28
英国G28
美国GB28

维道为经穴名(Wéidào GB28)[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外枢[3]。属足少阳胆经[3]。维道是足少阳胆经、带脉的交会穴[3][3]。维即维系,道即轨道,此穴属足少阳,交会于带脉,有如维系诸经的轨道,故名维道[3]。维道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妇人带下,阴挺,少腹痛,腰腿痛,呕吐,不思饮食,水肿,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便秘,肠痈,现代又多用维道穴治疗阑尾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腰胯痛,子宫脱垂,肾炎,肠炎,习惯性便秘,髋关节疼痛等。

4 维道穴的别名

外枢(《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维道,一名外枢,在章门下五寸三分。

6 穴名解

维即维系,道即轨道,此穴属足少阳,交会于带脉,有如维系诸经的轨道,故名维道[3]

维,维系。维者,系也,束也。诗云:“絷之维也。”道,道路。具达之意,故名维道。本经循行到五枢穴时向腹前行交本穴,又从本穴折而后行,在其中起连接作用,为维系阴阳脉络之道路,故穴名维道。[4]

7 特异性

维道是足少阳胆经、带脉的交会穴[4][4]

8 所属部位

侧腹[5]

9 外枢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维道穴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6]

维道穴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仰卧取穴[6]

维道穴位于腹侧,髂前上棘前下方,当五枢穴向前斜下0.5寸处[6]

一说“对章门直下七寸”(《针灸集成》)。

维道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

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

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肌肉)

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外枢穴的取法

仰卧或侧卧位,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维道穴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仰卧取穴[6]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内下0.5寸处取穴[7]

11 外枢穴穴位解剖

维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当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旋髂浅动脉有同名静脉伴行,该静脉汇入大隐静脉。(参看五枢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髂腰肌[7]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髂腹下神经皮交和旋髂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并有股外侧皮神经干经过[8]

布有髂腹殷沟神经和旋髂浅、深动、静脉[8]

12 外枢穴的功效与作用

维道穴具有调理冲任,利水止痛的功效。

维道穴有理肠化滞,束调带脉的作用[8]

维道穴系胆经和带脉之会,有温阳利湿、舒筋活络之功,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阴挺,疝气,带下,水肿,腰腿痛。按带脉、五枢、维道3穴,俱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带脉在人体如约束诸经之带。五枢穴在约束之下,具灵动之力,本穴则参与维系,且具输达之力。3穴虽各分工,而有互助之用。[8]

13 外枢穴主治病证

维道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妇人带下,阴挺,少腹痛,腰腿痛,呕吐,不思饮食,水肿,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便秘,肠痈,现代又多用维道穴治疗阑尾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腰胯痛,子宫脱垂,肾炎,肠炎,习惯性便秘,髋关节疼痛等。

维道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妇人带下、阴挺、少腹痛、腰腿痛、呕吐、不思饮食、水肿等[8]

维道穴主治腹痛、疝气、带下、阴挺[8]

维道穴主治阴挺,带下,月经不调;少腹痛,便秘,肠痈,疝气[8]

现代又多用维道穴治疗阑尾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8]

维道穴主治少腹痛,腰胯痛,疝气,带下;以及子宫脱垂,盆腔炎等[8]

1.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肾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脱垂;

2.消化系统疾病:肠炎,阑尾炎,习惯性便秘;

3.其它:肾炎,疝气,髋关节疼痛。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寸;或斜刺2~3寸[8]

一般斜刺1.0~1.5寸[8]

向前下方斜刺1~1.5寸[8]

直刺1~1.5寸[8][8],局部有胀重感[8]

深刺可及子宫圆韧带治疗子宫下垂,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腹和外阴部。

14.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外枢穴的配伍

维道配巨髎,有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胯痛。

维道配脾俞、阴陵泉、关元,有调经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维道配百会、关元、气海、归来、子宫,治阴挺[8]

维道配脾俞、肾俞、阴陵泉、三阴交、关元,有调经止带的作用,治月经不调、带下[8]

维道配大敦、太冲、三阴交,治疝气[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带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气,不能食,维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呕逆不止,三焦不调,水肿,不嗜食。

《类经图翼》:主治呕逆不止,三焦不调,不食,水肿。

17 外枢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尿潴留

以维道为主穴,配中极、三阴交;取双侧维道,以28号2.5寸或3寸毫针,沿皮呈10°~20°向曲骨方向平刺2~2.5寸,行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会阴部或大腿内侧放射。中极以1.5寸毫针向曲骨方向平刺1.2~1.5寸,针感要求同维道。三阴交以1.5寸毫针直刺1.2寸,行提插捻转泻法。针刺完毕,将电针治疗仪输出导线连接于双侧维道针柄,选择疏密波通电30~40 min,刺激强度以见腹部肌肉规律收缩抽动且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期间中极、三阴交可间歇行针2~3次。于出针前10 min或出针后即刻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盆水轻轻倒入另一盆中,来回倒动,使其发出流水声。有条件者可拧开自来水管,以行水声诱导排尿。共治疗61例,治愈59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9]

17.2 治疗排尿异常

取穴维道(双侧)、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维道以2.5寸或3寸毫针,沿皮呈10°~20°角向曲骨方向平刺2~2.5寸深,行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会阴部或大腿内侧放射;两穴针刺后,将电针治疗仪输出导线连接于双侧针柄上,选择低频连续波通电30 min,强度以见腹部肌肉作规律收缩抽动且患者能耐受为宜。同时在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腧穴上针刺,并于针柄装上2 cm艾条,灸3壮,使小腹有温暖感为佳。治疗10次后痊愈,为巩固疗效,嘱患者用艾条温灸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9]

17.3 下腹部手术针刺麻醉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维道穴对下腹部手术有良好的针麻效果,如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针刺维道具有阻断髂腹股沟神经的疼痛冲动作用,减轻病人切皮时的疼痛反应[9]

1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2.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5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4.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7-318.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3.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7-31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