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外热为证候名[1]。指皮肤肌表发热[1]。《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寿世保元·发热》:“伤寒发热,是寒邪入卫,与阳气交争,而为外热。阳气主外,为寒所薄,而失其职,故为热。其脉紧而有力,是外之寒邪伤卫也。治主外。宜服九味羌活汤。”《景岳全书·杂证谟》:“凡热病之作,亦自有内外之辨。如感风寒而传化为热,或因时气而火盛为热,此皆外来之热。”
发热为症状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2]。发热原因,一般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2]。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2]。外感发热多属于实,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症;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2]。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时间不同,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痰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2]。
肌热为症状名[3]。指肌表有发热感觉[3]。见《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有虚实之分[3]。实证多为外邪侵袭,阳明经脉受病[3]。《景岳全书·伤寒典》:“阳明经病,为身热,目疼,鼻干,不眠,脉洪而长,以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为此证。”治宜去阳明在经之邪,宜柴葛解肌汤等方[3]。虚证多为气虚或血虚所致[3]。《证治准绳·杂病》:“肌热,燥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日夜不息,脉浮大而虚,重按全无,为血虚发热,症似白虎,唯脉不长实为辨也,误服白虎必危,宜当归二钱,黄芪一两。”《丹溪心法·发热》:“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芪……补中益气汤,治虚中有热或肌表之热。”
热在皮肤为病机[4]。与热在骨髓相对而言[4]。一般指邪热在体表浮浅处的病症[4]。亦作表热里寒解[4]。又有释为真寒假热者[4]。
4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4.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2.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0.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3.
治疗外热的穴位
- 穴位皮肤温度变化
反应相应内脏病变的客观指标。穴位皮温的这种变化可用红外热像图和液晶热像图加以显示,并可协助诊断疾病。...
- 本池
降。另有报道,针刺甲状腺瘤患者的廉泉、天突后,红外热像图显示甲状腺局部皮肤温度明显升高,红外辐射增强...
- 五输穴
泄热清神作用。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
- 廉泉
降。另有报道,针刺甲状腺瘤患者的廉泉、天突后,红外热像图显示甲状腺局部皮肤温度明显升高,红外辐射增强...
- 舌本
降。另有报道,针刺甲状腺瘤患者的廉泉、天突后,红外热像图显示甲状腺局部皮肤温度明显升高,红外辐射增强...
- 更多治疗外热的穴位
治疗外热的方剂
- 加味松肌透表汤
。功能主治:痘疮险症,发热,或1-2日即见点者,外热盛而兼作烦。用法用量:荸荠为引。摘录:《幼科直言...
- 蒲黄当归散
3日或7日内败血不散。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4日外热酒调下,4日内用童子小便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阴旦汤
法:上药为粗末。功能主治:主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功在温阳解肌,发表除烦。主治伤寒肢节疼痛...
- 駃豉丸
笋肉。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伊尹三黄以荡涤中外热毒,香豉麻杏开金正沸,巴豆、消、黄拔火散焚。摘录...
- 加减平阳汤
煨姜3钱,大枣3枚;如内热口渴,加知母2钱;如皮外热,加青蒿2钱;如作泻,加炒白芍5钱,车前子3钱。...
- 更多治疗外热的方剂
治疗外热的中成药
- 四逆汤
厥禁用。4.少阴病《南雅堂医案》:少阴为病,内寒外热,腹痛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恶寒不渴,拟用四逆汤主...
- 更多治疗外热的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