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Wàilíng ST26[中国针灸学词典]
wàilí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2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2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外陵 | ||
---|---|---|---|
汉语拼音 | Wailing | ||
罗马拼音 | Wailing | ||
美国英译名 | Outer Mound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T26 | |
日本 | 26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E26 | |
富耶氏 | E26 | ||
德国 | M26 | ||
英国 | S26 | ||
美国 | St26 |
外陵为经穴名(Wàilíng ST26)[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2]。外与里相对,陵即山陵,穴位局部隆起,对腹内说如同在外之山陵,故名外陵。主治腹痛,疝气,痛经,泄泻,痢疾,腹胀,肠鸣,阑尾炎,输尿管结石,胃炎,肠炎,肠痉挛等。
5 穴名解
外与里相对,陵即山陵,穴位局部隆起,对腹内说如同在外之山陵,故名外陵。
穴在脐下1寸,阴交穴外旁开2寸腹直肌处。其处腹自上而下,形如大阜,正是内虚外实、内柔外刚之象。外陵者,腹壁丰满隆起,有如地面之丘陵,相对于腹中之空匮而言也。本穴与足太阴之腹结相近。腹结在大横下1寸3分,本穴在天枢下1寸。本穴与腹结横距约寸半至2寸许。“结”字有凝滞积聚之意,即内有所结,外现陵起也,两穴有内外相关之象。又如人在努力时,则脐腹之气,显然内结:而外表则出现硬棱,棱下是穴,因名外陵。[3]
6 所属部位
下腹[4]
7 外陵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外陵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5][6]。
外陵位于腹部脐下1寸,旁开2寸处。
另说外陵“在天枢下半寸”(《备急千金要方》);“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
外陵穴的位置
9 穴位解剖
外陵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10、11、12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腹内筋膜是腹壁最内一层筋膜。穴位下相对应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3.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4.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3.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8.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