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耳道冲洗法的适应症、操作法及禁忌症是什么?
外耳道冲洗法主要适应于耵聍栓塞和某些外耳道异物的处理清除。其需备的器械和操作方法是: 器械:20ml以上的注射器或特制的外耳道冲洗器,温生理盐水,深弯盘。 冲洗法:医生戴额镜对光,先检查外耳道。嘱患者手托深弯盘紧靠冲洗耳颈侧,拉直耳道,将冲洗器头置于外耳道口,使冲入的水流方向成30°角向外耳道后
-
16号普通针在外耳道冲洗中的应用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06-8106(2004)18-2138-01 外耳道冲洗法是耳科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冲出外耳道已经软化的耵聍栓塞,亦可用于冲出微小异物。笔者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取用经处理后的16号针应用于外耳道冲洗,方法简便实用且易于固定,便于观察水流,掌握耵聍栓及异物情况,
-
第三节 耵聍栓塞
取出者,先滴入5%碳酸氢钠或1~3%酚甘油,每日滴4~6次,待软化后可用上述器械取出或用冲洗法清除。已有外耳道炎者,应先控制炎症,再取耵聍。 外耳道冲洗法:病人或助手手扶弯盘放于耳垂下,拉直外耳道,用20~50毫升注射器接钝粗针头或用特制外耳道冲洗器,吸温冲洗液,将冲洗器头放入外耳道内靠近后上壁,
-
耵聍栓塞
难以取出者,先滴入5%碳酸氢钠或1~3%酚甘油,每日滴4~6次,待软化后可用上述器械取出或用冲洗法清除。已有外耳道炎者,应先控制炎症,再取耵聍。外耳道冲洗法:病人或助手手扶弯盘放于耳垂下,拉直外耳道,用20~50毫升注射器接钝粗针头或用特制外耳道冲洗器,吸温冲洗液,将冲洗器头放入外耳道内靠近后上壁,
-
鼓膜外伤后应注意哪些方面才可避免中耳感染?
以酒精消毒外耳道后,取出外耳道内的异物或耵聍,对附于鼓膜上的血块可不予取除;以酒精再次消毒外耳道后,用消毒棉球轻塞外耳道口。注意这一时期不宜进行外耳道冲洗或滴药,以免将病菌带入中耳而引起感染。另外,嘱病人暂勿擤鼻涕,必要时可将鼻涕吸入咽部吐出。同时全身应用磺胺类或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红霉素、复方
-
怎样取出外耳道异物?
损伤外耳道皮肤和鼓膜。(3)对术中不配合的幼童,可在短暂全身麻醉下取出异物。(4)若外耳道已合并感染应先抗炎治疗。(5)因进水已泡胀的异物,可先用95%的酒精滴入,使之脱水缩小,再行取出。(6)细小异物可用冲洗法洗出。(7)对较大或较深的异物,难以从外耳道取出者,可作耳内或耳后切口取出。作者:不明
-
负压吸引在外耳道疾病治疗的疗效分析
以及医务人员操作的盲目性,不易造成医源性鼓膜穿孔及内耳听骨链损伤。避免了患者自行滴药治疗时耳腔不易清洗干净,及药物颗粒在外耳道的沉积。并可降低因外耳道冲洗带来感染扩散的风险,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且不受患者年龄、性别限制,减少患者来院就诊次数,降低复诊率。该方法简单易行,设备易配置,有利于基层医疗单
-
穿刺抽脓在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脓肿过程中的效果
瘘管口常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开口于脚屏间切迹与口角的连线上。先天性耳前瘘管常为盲管(窦管),深浅长短不一,自数毫米到3cm以上,可具分支,长者可深入外耳道深部,或向后到达乳突表面,与咽部相通则形成完全性瘘管。管腔内为覆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组织,如反复发生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2]。
-
能侵入我国人眼的线虫及其诊治
包括20个不同的种,我国仅报道铁线虫一种。铁线虫为自生生活的种类,偶侵入人体引起铁线虫病。该虫多侵入人的消化道,其次也可寄生于尿道等,寄生于眼眶和外耳道内者较罕见。6.1流行情况世界性分布,主要见于热带和温带国家和地区,我国人体报告已有20余例,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北、陕西、河南、云南、广东、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