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吐酸的辨证治疗
吐酸的治疗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术丸、八味平胃散、干姜丸等方;若从热化,则宜栀连二陈汤、咽醋丸。
泛吐酸水,有寒热之分。高鼓峰《四明心法·吞酸》说:“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是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木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或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膜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甚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可知吐酸一证,虽分寒热而端,总之治肝为根本。
6.1 热证
吐酸·热证(acid regurgitation with heat syndrome)是指热邪犯胃,以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咽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酸证候。
6.1.1 症状
有因肝郁犯胃,湿郁化热所致者,症见两胁刺痛,口苦咽干,心烦吐酸,脉弦数。
6.1.2 治法
宜泄肝清火[4]。
6.1.3 治疗吐酸热证的方药
用左金丸[备注]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为主方,或加白螺丝壳、瓦楞子等以抑酸和胃。
用逍遥散[备注]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白术、白芍药、当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合左金丸[备注]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或柴葛平胃散。
6.2 寒证
吐酸·寒证(acid regurgitation with cold syndrome)是指寒邪犯胃,以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吐酸证候。
6.2.1 症状
6.2.2 治法
治宜温养脾胃。
6.2.3 治疗吐酸寒证的方药
用香砂六君子汤[备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理中汤、温胃饮等方。
以香砂六君子汤[备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主方,加吴茱萸以温散肝郁。倘发于食后,纳少苔厚,则加神曲、谷芽、麦芽等以消滞和胃。如湿浊留恋,苔白腻不化者,可加砂仁、苍术、藿香、佩兰之属,以化湿醒脾。
8 关于外感吐酸水
8.1 症状
症见发热,呕吐酸水,甚则酸水浸渍胃脘,不胜苦楚,吐出酸水令牙关酸涩不能合,脉多带弦。
8.2 治疗
属本热标寒之证,不宜骤进苦寒,而当辛散。脉弦数者,宜防葛平胃散、家秘神术汤,甚者加栀连;脉弦迟者,宜草豆蔻丸、姜桂大顺饮、连理汤。
9 关于吞酸
9.1 症状
《医林绳墨·吞酸吐酸》:“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
9.2 病因病机
《寿世保元·吞酸》:“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
9.3 治疗
10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4.
-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7.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8.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0.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