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tù fǎ
2 英文参考
emetic therapy[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herapy for inducing vomiti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mesis metho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4 涌吐法
吐法为八法之一,又称"涌吐法"[1]。指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穴位或物理刺激方法(如羽毛探喉引吐)引起呕吐,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蓄而病位偏上之病证的治法[1][2]。适用于痰涎阻塞咽喉,妨碍呼吸;或误食毒物不久,尚在胃中;或食物停滞胃脘,胀满疼痛等病症[3]。临床上常用于诸如痰涎阻塞咽喉,妨碍呼吸;或食物停滞胃脘,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时间不久,尚在胃中等急证[2]。痰涎里盛的癫狂、喉痹,以及霍乱吐泻不得等,均可涌吐可解。催吐用药物,实证用瓜蒂、藜芦、胆矾等;虚证用参芦饮[2]。吐法一般对孕妇禁用,虚弱人慎用[2]。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一般对孕妇禁用[3];老弱气衰,亡阳血虚,诸种血症,病势临危之人慎用[3]。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王冰注:“越,谓越扬也。”
5 小儿推拿术的催吐方法
吐法专指小儿推拿术的催吐方法[2]。《厘正按摩要术》卷二:“吐法:周于蕃曰:小儿外感风寒,内伤乳食,致咳嗽呕吐,痰涎积聚,宜先用汗法。随将左手托病者脑后,令头向前,用右手中食两指插入喉间,捺舌根令吐。有乳吐乳,有食吐食,有痰吐痰。如初感于一吐之后,病即告退,再按证以手法施治,则愈矣。但孩儿已生牙齿,按牙关穴,牙关立开,须用竹笺笔杆之类,填牙龈,再入手指,庶免咬伤。须从容入口,恐伤喉腭。即或胃无积滞,用此一吐,亦舒通脏腑之气,若由版门推下横纹令吐者,不若按舌之快也。”
6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4.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7.
有吐法作用的方剂
- 养荣舒筋汤
钱。主治:干霍乱。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先用盐汤吐法。加减:如血虚寒甚,加炒干姜1钱;如小腹寒痛,加...
- 守宫膏
量:薄荷汤调作一服,先须用夺命散,逐下痰涎,或用吐法,次服此药。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杏仁丸
去油)各等分。主治:泻兼吐。用法用量:每服1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麻...
- 加减调中饮
,去山楂、草果、神曲、干姜;心中兀兀欲吐者,与干霍乱同,吐法用滚水1碗,入盐1撮,皂荚末5分探吐。...
- 蜀漆散
分,逐邪外出于表;然邪气久留心主之宫城,恐逐邪涌吐,内乱神明,故佐以龙骨镇心宁神,则吐法转为和法矣。...
- 更多有吐法作用的方剂
有吐法作用的穴位
- 脾募
募:脾募为经穴别名,即章门穴。《千金翼方》:“灸吐法……又灸脾募百壮,一名章门。”章门为经穴名(Zh...
- 独会
——独阴的位置经外奇穴——独阴的位置独会穴取穴方法:患者正坐直腿或仰卧位取穴。仰卧位,在第2趾跖侧...
- 上脘
置(肌肉)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内脏)上脘穴的取法:在脐上5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上脘穴位于上腹...
- 上管
置(肌肉)上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内脏)上管穴的取法:在脐上5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上脘穴位于上腹...
- 中庭
位置(肌肉)中庭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中庭穴的取法:在膻中穴下1.6寸,胸骨中线上,仰卧取穴,当胸...
- 更多有吐法作用的穴位
有吐法作用的中成药
- 安蛔散
蜀椒藿香槟榔各3克胡粉白矾各1.5克制法上药为散。功能主治吐蛔。所吐蛔虫,色赤成团而活,属热者。用...
- 安脏汤
视物皆倒置。用法用量水煎3大碗,顿服之,即用鹅翎扫喉中。必大吐,吐后而肝叶必顺。摘录《辨证录》卷三...
- 安脾丸
小儿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脾胃虚,肝乘于脾,嘈杂及吐食,脉弦者。用法用量生姜汤送下。从少至多,渐加服...
- 橘半枳术丸
、白豆蔻;胃脘痛,加草豆蔻;气升,加沉香。制备方法:上为末,荷叶煨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活人方》卷...
- 艾胶散
n处方干姜3两,艾叶2升,胶如手掌大。功能主治卒吐血。用法用量水3升,煮取1升,顿服。摘录《普济方...
- 更多有吐法作用的中成药
吐法相关药物
- 盐酸阿扑吗啡注射液
促、呼吸困难或心动过缓;②用量过大可引起持续性呕吐;③昏睡、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等;④快速或不规则的...
- 止吐六味散
)汉语拼音:【成份】【性状】【作用类别】本品为呕吐类非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止吐。用于呕吐。【用...
- 盐酸恩丹西酮注射液
是一强效、高选择性的5-HT3受体拮抗剂,有强镇吐作用。化疗药物和放射治疗可造成小肠释放5-HT,...
- 小儿腹泻宁
。【功能主治】补气健脾,和胃生津。用于小儿腹泻呕吐,口渴,消化不良,消瘦倦怠。【用法与用量】口服,...
- 止吐六味散
斯-6)汉语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止吐。用于呕吐。【规格】每袋装15克【用法用量】口服...
- 更多吐法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吐法
- 《伤寒大白》:[总论]忌吐法论
忌吐法者,病不在上,胸无凝滞,不必吐之。仲景云∶关上脉细,以医吐之过也。太阳病吐之,反不恶寒,不欲近...
- 《医述》:[卷三·伤寒提钩]伤寒
与夫专经不传,表里变易,则随证脉处治,吐、下、汗、和,早暮异法。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
- 《辨证录》:[卷之九]痰证门(二十一则)
也。若鼻塞咳嗽,吐痰黄浊,非大满大实可比,何必用吐法哉。且不宜吐而吐,必有损伤胃气之忧,胃气伤而肺气...
-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痰饮]先君吐法记
疟等证。相继迭出。百方治痰,弗获寸效。因慕张子和吐法之妙,遂遵而用之。初用独圣散、茶调散及齑汁之类。...
- 《喉科集腋》:[卷下]庚寅治验白喉风数症危险者附录
诸医皆云不治余曰实火症也用风燥之药误矣先用针法次用吐法接服化毒丹下利黑水方用大剂苦寒甘寒是夜汗出如...
- 更多古籍中的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