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Tóulínqì GB15[中国针灸学词典]
Head Falling Tear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Linq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óulínqì[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1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1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头临泣 | ||
---|---|---|---|
汉语拼音 | Toulinqi | ||
罗马拼音 | Toulinchi | ||
美国英译名 | Coming to Tear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B15 | |
日本 | 15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B11 | |
富耶氏 | |||
德国 | G15 | ||
英国 | G15 | ||
美国 | GB15 |
头临泣为经穴名(Tóulínqì GB15)[1]。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2]。头临泣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5 穴名解
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
临,有居高临下治之之义。泣,哭无声,人当哭泣之前,必先鼻腔连额酸楚,然后潸然泪下。此穴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五分处,穴居头部,下与目对,有居高临下之义。《针灸甲乙经·卷七》:“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为治目疾泣出之要穴,穴在头部,故名头临泣。[3]
7 所属部位
前头[4]
8 头临泣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头临泣穴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5]。
头临泣穴位于眉中直上入发际0.5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9 头临泣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前额,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当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神庭与头维之间)取穴;或两目平视,瞳孔直上,正当神庭与头维弧形连线(其弧度与前发际弧度相应)的中点处取穴[6]。
10 头临泣穴穴位解剖
头临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分布着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有额动、静脉。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头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头临泣穴系胆经、膀胱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以治目疾、多泪、生翳诸病颇效。
头临泣穴为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取之使阳神振奋也,故称此诸穴处为上液之道。《黄帝内经素问》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者也。”
12 头临泣穴主治病证
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惊痫等。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痛,流泪,鼻塞,鼻渊;小儿惊风,癫痫。
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癫痫、中风昏迷等。
3.其它:急性脑血管病。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
17 头临泣穴研究进展
17.1 电针治疗偏头痛
取穴头临泣、曲差、风池。腧穴常规消毒后,针尖与皮肤呈30°角,夹持快速进入皮下1~1.5寸,行捻转手法,使针下得气向后项部放射。风池针向鼻尖方向刺0.8~1寸,稍作提插捻转。然后接通电针治疗仪,使刺激量与病体相适应,留针20~30 min,出针后患者头痛减轻,续针3d,疼痛痊愈。[9]
17.2 治疗腰背扭伤
患者取坐位或立位,取头临泣,腧穴常规消毒后用指切法进针,将1.5寸的毫针斜刺,针尖向后刺,进针0.5寸左右,患者有针感后行捻转,取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约1 min,再留针10~15 min,留针时行针1~2次;经上法治疗后,还有余痛或疼痛仍不减轻者,可配合局部拔罐或按摩。共治疗116例,痊愈74例,好转3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0.5%。
18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9.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9.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7-308.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0.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