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是一种与婴儿期不良照料模式或社会忽视有关,以长期的社交关系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精神障碍[1]。其主要表现为显著紊乱的,与发育水平不适应的依恋行为,并伴有持续的社交和情绪障碍。本病起病于 5 岁前。
4 临床特征
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抑制性情感退缩行为模式与社交和情绪障碍,诊断要求患儿的发育年龄至少在 9 个月以后。
(1)抑制性情感退缩行为模式:缺乏或没有正常婴幼儿对成人的依恋行为,表现为儿童痛苦时很少或最低限度地寻求安慰;对安慰很少有反应或反应程度很低。
(2)社交和情绪障碍:对他人很少有社交和情绪反应,正性情感极少,常出现原因不明的激惹、悲伤、害怕。
(3)经历了婴幼儿期不充分的照料模式,包括社会忽视或剥夺,反复变换主要照料者,以及成长在不寻常的环境(儿童福利机构或孤儿院)中。
6 诊断
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儿童和照料者之间缺乏依恋情感或依恋水平总体不足,患儿痛苦时很少寻求安慰,对安慰也很少有反应。在与照料者的常规互动中很少有社交情绪反应,正性情感表达减少或缺失。同他人互动中更多表现出难以解释的恐惧、悲伤和易激惹等负性情绪的发作。
7 鉴别诊断
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需与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发育障碍、抑郁障碍等相鉴别。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是社交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或仪式行为,且罕见有社会忽视病史;智力发育障碍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与他们的发育水平相适应的依恋行为,而不会有反应性依恋障碍儿童中出现的正性情感减少和情绪调节困难;抑郁障碍的儿童虽然都有正性情感的减少,但仍然会寻求并回应来自照料者的抚慰。
8 治疗
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治疗主要是改善养育者与患儿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很多保护儿童有关的措施,涉及患儿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协作,旨在为儿童建立有助于发展安全性依恋的社会环境,同时开展心理治疗,包括游戏治疗和家庭治疗等。
9 参考资料
- ^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Z].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