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门

目录

1 拼音

tōng mén

2 英文参考

Sānyángluò TE8[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通门为经穴别名,即通间,是三阳络的别名[1]。出《针灸聚英》。《针灸大成》作过门。

穴位三阳络
汉语拼音Sanyangluo
罗马拼音Sanyangluo
美国英译名Three Yang Vessels
各国代号中国TE8
日本8
法国莫兰特氏TR8
富耶氏
德国3E8
英国T8
美国TB8

三阳络为经穴名(Sānyángluò TE8)[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通间、通门[3]。属手少阳三焦经[3]。三阳指手三阳经,络即联络,此穴联络手之三条阳经,故名三阳络[3]。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恶寒发热无汗,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上肢痹痛,头痛,臂痛,暴喑卒聋,龋齿牙痛,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等。三阳络为针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术常用。

4 三阳络穴的别名

通间(《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通门(《针灸聚英》)。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针灸甲乙经》:三阳络,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

6 穴名解

三阳指手三阳经,络即联络,此穴联络手之三条阳经,故名三阳络[3]

三阳,指手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络,联络,维系。与手三阳经皆有联系之意。《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手三阳之脉,并列上行,行至本穴,当大经脉处三经线较为接近,两旁二经之络脉,当有与本穴通处,其所应症,当有关于手三阳经也,因名三阳络。与三阴交、地五会命名义同。[4]

7 所属部位

前臂[5]

8 通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三阳络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6]

三阳络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伏掌取穴[6]

三阳络位于腕背横纹上4寸,尺桡两骨间[6]

一说“肘前三寸外廉陷者中”(《太平圣惠方》);另说“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针灸资生经》) 。

三阳络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三阳络穴在前臂的位置

三阳络穴在前臂的位置

三阳络穴在前臂的位置(肌肉)

三阳络穴在前臂的位置(骨骼)

9 通门穴的取法

半屈肘俯掌,手背腕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取穴。

三阳络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伏掌取穴[6]

半屈肘,俯掌,肘尖至腕背横纹之间近端2/3与远端1/3交点处,尺骨与桡骨之间取穴[7]

10 通门穴穴位解剖

三阳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血管、神经分布同会宗(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的属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前臂的深筋膜,入指伸肌腱,深进经拇长展肌和深面的拇短伸肌,直达前臂骨间膜,以上诸肌由桡神经深支发出的肌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一皮下组织→指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前臂骨间膜[7]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短伸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后动脉分布[8]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通过[8]

11 通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三阳络具有舒筋通络,开窍镇痛的功效。

三阳络有通络、开窍作用[8]

三阳络有通络、开窍、镇痛之功,治暴瘖耳聋,四肢不欲动摇[8]

12 通门穴主治病证

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恶寒发热无汗,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上肢痹痛,头痛,臂痛,暴喑卒聋,龋齿牙痛,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等。三阳络为针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术常用。

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以及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等[8]

三阳络穴主治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耳聋;恶寒发热无汗;嗜卧;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8]

三阳络穴主治耳聋、暴喑、齿痛、上肢痹痛[8]

三阳络主治头痛,耳聋,暴喑,臂痛等[8]

三阳络为针麻常用要穴[8]。为肺切除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头面五官疾病:暴喑卒聋,龋齿牙痛。

运动系统疾病: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

其他疾病:恶寒发热无汗,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眼病,失语。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1寸[8],局部有酸胀感[8],可扩散至肘部[8];或斜刺透郄门,前臂有麻胀感,并向指端传导[8]

直刺0.5~1.5寸[8]

直刺0.8~1.2寸[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通门穴的配伍

三阳络配支沟、通谷、廉泉治失语症[8]

三阳络配大包、阳陵泉治嗜卧[8]

三阳络透郄门用于肺叶切除术[8]

三阳络配支沟、风池、廉泉,治暴哑[8]

三阳络配合谷、曲池、外关,治手背痛[8]

三阳络配耳门、听宫、中渚,治耳聋[8]

三阳络配曲池、臂臑,有行气通络的作用,主治手臂痛。

三阳络配听宫、中渚,有开窍通络的作用,主治耳聋。

三阳络配大椎、百会,有振奋阳气的作用,主治嗜卧。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嗜卧,身体不能动摇,大温三阳络主之。内伤不足,三阳络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耳卒聋,齿龋,暴喑不能言。

《针灸大成》:主暴喑哑,耳聋,嗜卧,四肢不欲动摇。

16 通门穴研究进展

16.1 镇痛作用

针刺三阳络对胸部手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在二尖瓣扩张术中,用三阳络透郄门,可取得良好的针刺麻醉效果。镇痛作用的强弱与针刺的刺激量强弱有关,以电脉冲输出强度较大者效果好。在肺切除术中,以三阳络透郄门,对133例患者的针刺麻醉效应统计Ⅰ、Ⅱ级率为85.7%。针刺三阳络,血中内啡肽增高,其含量与镇痛作用有平行关系,针前后数值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三阳络后测痛,血中组胺不升高(P<><>三阳络可抑制痛刺激引起的血中组胺升高。而针刺时测定血中组胺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针刺本身并不等于痛刺激。在健康人实验中,手针三阳络确实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针效好的重痛的出现率低。针三阳络时血中内啡肽活性高,说明血中内啡肽含量似与镇痛有密切关系;针刺反应大,针刺麻醉效果弱,则说明血中内啡肽含量较少。

据报道三阳络穴,对胸部手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如对二尖瓣扩张术,三阳络透郄门,以电脉冲输出强度较大者效果好。肺切除术,以三阳络透郄门,对133例的针麻效应统计I、II级率为85.7%。

对21例正常人,针刺镇痛实验表明,血中内啡呔增高,针刺前后数值相比,有显著差异,其含量与镇痛效果有平行关系。针刺三阳络穴后,测痛,血中组胺不升高,而对照组(不针刺组)测痛,则明显升高。说明针刺三阳络,可抑制痛刺激引起的血中组胺升高。

针刺正常人或病人三阳络,可使胸部同侧切口旁部位皮肤的耐痛阈与两点辨别阈显著提高;在针麻手术中与药物全麻相比,血压明显稳定,而且不影响机体的免疫机能。[8]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9.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6.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9-290.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