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经外奇穴名·通关
通关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经摘英集》。位于腹上部正中线,脐上4寸左右旁开各0.5寸。与足少阴经之阴都同位。主治五噎、吞酸多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吐食。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5 阴都的别名·通关
通关为经穴别名,即阴都。出《针经摘英集》。《针灸全书》列为阴都的别名[2]。
穴位 | 阴都 | ||
---|---|---|---|
汉语拼音 | Yindu | ||
罗马拼音 | Yintu | ||
美国英译名 | YinCapital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KI19 | |
日本 | 19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19 | |
富耶氏 | |||
德国 | N19 | ||
英国 | K19 | ||
美国 | Ki19 |
阴都为经穴名(Yīndū KI19)[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食宫[4]。属足少阴肾经。阴都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阴为阳之对,指腹部,都即都会,此穴在腹部,为足少阴和冲脉之气会聚之处,故名阴都。阴都穴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胸满气逆,胁肋胀痛,呕吐,胃痛,腹胀,肠鸣,便难,不孕,盗汗,疟疾,泄泻,便秘,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现代又多用阴都穴治疗肺气肿,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胃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结膜炎,角膜白斑等。
5.1 阴都穴的别名
食宫(《针灸甲乙经》),食吕、石宫(《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关(《针经摘英集》)。
5.2 出处
5.3 穴名解
阴为阳之对,指腹部,都即都会,此穴在腹部,为足少阴和冲脉之气会聚之处,故名阴都。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阴,地气也。《左传·襄九年》:“积阴之气。”疏:“土积则为阴。”穴当上腹,胃为土气之都。都,有会聚之义。此处阴,指水谷之气与阴经。都,居、会之处。指穴处为地气之所聚,亦为阴经之所会也。《淮南子·修务》云:“阴气所聚,故名幽都。”幽,隐也,冥也。幽都,即阴都也。本穴秉少阴之气,外平中脘,内应胃弯,胃主中气,宜常充盈,故名阴都。于此处所云中气者,即脾胃之潜力也。肾脏、命门,为人身水火之元,有助于中土之气。譬如火在釜下,而功在釜上,犹大地春阳之生也。此之谓火生土,而水又在釜上,水上火下,水火交功,而万类生化,此之谓既济。由此观之,五行之土,所以居水火金木四者之中,而其为用,则在四者之间也。在人身喻脾胃为中土,又曰脾主四肢,乃深悟此理,而有此言也。道家有言“以土为釜”,乃内功之言,非用瓦器煮饭也。本穴虽属肾经,其用则多关脾、胃、中气之事。但脾胃之气不宜过散,宜阴都常满也,故以穴名暗示之,人能洞明此理,则丰都、地藏,均在自家腹内。[5]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上腹[6]
5.6 阴都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阴都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7]。
阴都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阴都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
另说在脐上3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上3寸,旁开1.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
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
5.7 阴都穴的取法
阴都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仰卧位,当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8]。
5.8 阴都穴穴位解剖
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神经分布同石关。皮肤由第七、八、九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参看商曲、肓俞穴)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
5.9 阴都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阴都穴主治病证
阴都穴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胸满气逆,胁肋胀痛,呕吐,胃痛,腹胀,肠鸣,便难,不孕,盗汗,疟疾,泄泻,便秘,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现代又多用阴都穴治疗肺气肿,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胃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结膜炎,角膜白斑等。
阴都穴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胸满气逆、胁肋胀痛、呕吐、胃痛、腹胀、肠鸣、便难、不孕、盗汗、疟疾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5.11.2 灸法
可灸。
5.12 阴都穴的配伍
阴都穴配建里、足三里,有理中气,和胃肠的作用,主治腹胀,肠鸣,腹痛。
5.13 文献摘要
5.14 阴都穴研究进展
6 三阳络的别名·通关
通关即通间。通间为三阳络之别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注:“支沟上同身寸之一寸,是谓通间。”后《针灸聚英》作“通门”、《针灸大成》作“过门”、《腧穴折衷》作“通关”,皆误。
三阳络为经穴名(Sānyángluò TE8)。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三阳:指手三阳经;络:联络。此穴联络手之三条阳经,故名。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伏掌取穴。层次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指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前臂骨间膜。有通络、开窍作用。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以及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等。为针麻常用要穴。配支沟、通谷、廉泉治失语症;配大包、阳陵泉治嗜卧;透郄门用于肺叶切除术。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现代研究:针刺正常人或病人三阳络,可使胸部同侧切口旁部位皮肤的耐痛阈与两点辨别阈显著提高;在针麻手术中与药物全麻相比,血压明显稳定,而且不影响机体的免疫机能。[10]
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0.
- ^ [2]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5-276.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0.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
-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5-276.
-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5.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