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3 注解
体位指针灸取穴和施术时患者身体应处的位置。《标幽赋》:“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即指此而言。如取环跳穴,必须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体位分坐位、卧位和立位三种,其中以坐位、卧位为常用,立位容易引起晕针。《标幽赋》:“空心、恐怯,直立侧(针)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1]
参见坐位、卧位:
坐位为针灸体位之一。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部)、侧倚位(针灸一侧的面部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顶部)、伏案位(针灸头项后部及上肢部)和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多种。[2]
卧位为针灸体位之一。针灸头、面、颈、胸、腹及上下肢前面穴时可采取仰卧位;针灸一侧的面、颞、项部及背、臀部和下肢后、外侧面穴时可取侧卧位;针灸腰、背、臀及下肢后面穴时可取俯卧位。[3]
4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1.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9.
古籍中的体位
- 《养生导引法》:二、风痹门
极七息,引两手布两膝头。除痹呕。〔解说〕采用踞坐体位伸腰,用两手攀两脚后跟,用鼻吸气,尽力使呼吸深长...
- 《养生导引法》:[二十七、老人门](二)通玄集周天法
罢,一点落黄庭是也。”本文指出为让真气过关,须从体位和使气壮实二方面入手,体位要“端坐盘膝,蹲下腹肚...
- 《养生导引法》:二十三、淋门
五法大致相同。均取仰卧曲腿,手放膝头,足放臀部的体位,这种体位可以使全腹及会阴部充分放松,减轻行气时...
- 《养生导引法》:一、中风门
躯两旁各五寸,两脚趾立起,两脚之间相距亦为五寸。体位摆好后要安心定意,调和呼吸,莫思其它杂事。并徐徐...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此吾身之阴阳反作。气之逆从而为病也。此论阴阳之体位。各有上下。)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
- 更多古籍中的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