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

目录

1 拼音

tiān zhù

2 英文参考

Tiānzhù BL10[中国针灸学词典]

tiānzh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天柱: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3.经外奇穴名;4.推拿穴位名。

4 人体部位名·天柱

天柱为人体部位名,指鼻梁[1]。鼻柱骨之别名[2]。即鼻中膈。

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隆起于面部中央。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有两孔,名为鼻孔。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为肺之窍。《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鼻病多与肺脏有关,或与脾胆等脏有关。《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病多与肺脏有关,也与脾、胆等脏器有涉。经脉中,手阳明经,“上挟鼻孔”;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3][4]

5 经穴名·天柱

穴位天柱
汉语拼音Tianzhu
罗马拼音Tienchu
美国英译名Celestial Pillar
各国代号中国BL10
日本10
法国莫兰特氏V10
富耶氏
德国B10
英国B10
美国BI10

天柱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4]。属足太阳膀胱经[4]。天即天空,柱即支柱,古称颈椎为“天柱骨”,此穴在其旁,故名天柱[4]。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目视不明,视物不明,迎风流泪,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咽喉肿痛,目赤痛,小儿惊癫,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后头痛,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感冒等。

5.1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

5.2 穴名解

天即天空,柱即支柱,古称颈椎为“天柱骨”,此穴在其旁,故名天柱[4]

天指头部,柱指颈项。意为穴处乃头部之支柱。盖人之头位高而有天象,颈项似柱,以楹柱于头。此穴在项后大筋外廉(斜方肌起始部),是处犹如擎天之柱,穴在柱骨上端,支持头颅,故名天柱。[5]

天柱穴因项肌隆起如柱而得名[6]

5.3 所属部位

项部[7]

5.4 天柱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8][8]

天柱穴位于颈后区,横平第二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8]

天柱穴的位置(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天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天柱穴在项部的位置

天柱穴在项部的位置

天柱穴的位置(肌肉)

天柱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5.5 天柱穴的取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哑门(督脉)旁1.3寸,当顶后发际内斜方肌之外侧取穴。

天柱穴位于颈后区,横平第二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8]

正坐,头稍前倾,后发际上0.5寸,再旁开1.3寸的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取穴[9]

快速取穴:后发际正中旁开2横指处即是天柱穴[10]

5.6 天柱穴穴位解剖

天柱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有枕动、静脉干。分布着枕大神经干。皮肤厚而坚韧,由枕下神经皮支分布。皮下筋膜致密,富有脂肪,有纤维束连于皮肤与项筋膜,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该肌上部深面有枕动、静脉经过。头夹肌、头半棘肌由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头后大直肌则由枕下神经支配。在肌肉深层,寰椎侧块与第二颈椎横突之间有椎动脉经过,所以针刺不宜盲目过深。

5.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头夹肌的内侧→头半棘肌[10]

5.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本干经过[11]

布有枕大神经干和枕动、静脉干[11]

5.7 天柱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柱穴具有清头明目,强筋骨的功效。

天柱穴有祛风解表,舒筋活络的作用[11]

天柱穴有清头散风之功[11]

5.8 天柱穴主治病症

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目视不明,视物不明,迎风流泪,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咽喉肿痛,目赤痛,小儿惊癫,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后头痛,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感冒等。

天柱穴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11]

天柱穴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目视不明,鼻塞;项强,肩背痛[11]

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明、迎风流泪、鼻塞、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肩背痛等[11]

天柱穴主治头痛,鼻塞,咽喉肿痛,项强,肩背痛。《金针梅花诗钞》天柱条:“天柱将颓眩晕生,头疼项强脊难伸。”擎天有柱,则诸症自除。凡病颈项痛痿,不能支持头脑者,谓为天柱骨折,绝症也。小儿有患之者,刺本穴或能得救。《针灸大成》云:“治头风、目眩、鼻塞、项强诸病”。

天柱穴主治头痛,项强,目赤痛,咽喉肿痛,鼻塞,肩背痛,小儿惊癫等[11]

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等[1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后头痛,癔病,神经衰弱,失眠;

2. 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鼻炎,鼻出血,咽喉炎;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扭伤;

4. 其它:感冒等。

5.9 刺灸法

5.9.1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11][11],局部有酸胀感[11],有时可扩散至后头部[11],也可向前扩散至眼部[11]

一般直刺0.5~1.0寸[11][11],不宜向内上方深刺[11]

直刺0.5~1寸[11]

深层有延髓[11],不可向内上方深刺[11],以防造成延髓损伤。

5.9.2 灸法

可灸[11][11][11]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1]

5.10 天柱穴的配伍

天柱配列缺、后溪,有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

天柱配合谷、太阳,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天柱配大杼、风池,治项背痛[11]

天柱配太冲、风池,治高血压[11]

天柱配后溪、悬钟,治落枕[11]

天柱配百会、风池、太阳、合谷,治头痛、颈项强痛[11]

5.11 特效按摩

每天坚持按压天柱穴,每次连叩9下,对治疗头痛、视力模糊、头脑不清有显著疗效[11]

5.12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针灸甲乙经》:眩、头痛重、目如脱、项似拔、狂见鬼、目上反、项直不可以顾、暴挛、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癫疾互引,天柱主之。咽肿难言,天柱主之。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天柱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足不任身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头旋脑痛。

《针灸大成》:主项强不可回顾。

《针灸大成》:五脏气乱,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

《备急千金要方》:天柱,主不知香臭。

5.13 天柱穴研究进展

5.13.1 升高肌电幅度

针刺患侧天柱,可使肌电幅度升高,从针后5 min可持续至45 min[11]

5.13.2 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病

对天柱进行腧穴注射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病,有效率为83.7%[11]

6 经外奇穴名·天柱

天柱为经外奇穴名[11]。出《针灸真髓》。位于后头部,入后发际2寸,直对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11]。左右计2穴[11]。主治口[11]。一般灸5~10壮,灸对侧[11]

7 推拿穴位名·天柱

天柱为推拿穴位名[11]。见《幼科推拿秘书》。位于项部正中线,自枕骨下方至第七颈椎棘突一线[11]。《幼科推拿秘书》:“天柱,即颈骨也。”治发热等症[11]

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3.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1.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3.
  5.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7-228.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8.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7-228.
  10. ^ [10]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1.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