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膏

目录

1 拼音

tài yǐ gāo

2 概述

太乙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

3 《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方之太乙膏

3.1 组成

没药四钱,黄丹五两,樟丹一钱,麝香三钱,轻粉、乳香各二钱,清油一斤[1]

3.2 制法

以清油、黄丹熬成膏,用柳枝搅,加入藜芦七枝,旋旋加下,以藜芦尽为度,停火,不住手搅至滴水不散,入余药搅匀,磁器内盛用[1]

3.3 用法用量

每次少许敷患处[1]

3.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方之太乙膏主治瘰疬。[1]

4 《证治准绳·疡医》卷六方之太乙膏

4.1 组成

白芷、苍术、石膏(醋炒)、白胶香、没药、黄丹各五钱[1]

4.2 制法

上药为末,麻油四两(或桐油),先煎油,柳枝搅,次入白芷等煎少顷,再入白胶香、石膏等同煎,试欲成珠,再入黄蜡一两,再熬片刻,用生布滤过成膏[1]

4.3 用法用量

摊贴疮口[1]

4.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六方之太乙膏主治创伤,痈疽,疖毒[1]

5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太乙膏

太乙膏即《外科正宗》卷一方记载的加味太一膏[1]

5.1 别名

太一膏、加味太乙膏[2]

5.2 组成

肉桂、白芷、当归、玄参、赤芍药、生地黄、大黄、土木鳖各二两,槐枝、柳枝各一百段,阿魏三钱,轻粉四钱,血余一两,黄丹四十两,乳香末五钱,没药末三钱[2]

5.3 制法

先用麻油五斤,将前十味人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后,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滤净药渣,投血余再熬溶化后。每净油一斤下黄丹六两五钱,徐投徐搅,至发白烟,气味香馥即成。滴水试老嫩合宜时下阿魏,待化尽再下乳香、没药、轻粉搅匀,入水中分别搂成半斤块,扯拔百转,再换冷水浸凝[2]

5.4 用法用量

用时每取一块,铜勺内复化,摊贴患处[2]

5.5 功能主治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太乙膏主治发背,痈疽,恶疮,跌打伤损,湿痰流毒,筋骨走注作痛,烫火伤等[2]

5.6 附注

本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神仙太一膏加味而来[2]

6 《卫生宝鉴》卷十三方之太乙膏

6.1 处方

脑子3克(研)轻粉 乳香各6克(研)麝香9克(研)没药12克(研)黄丹150克

6.2 制法

上用清油500克,先下黄丹熬,用柳枝搅,又用憨儿葱7枝,先下1枝熬焦,再下一枝,葱尽为度,下火不住手搅,观冷热得所,人脑子等药搅匀,瓷器盛之。

6.3 功能主治

《卫生宝鉴》卷十三方之太乙膏治疬子疮。

6.4 用法用量

用时旋摊。

6.5 摘录

《卫生宝鉴》卷十三

7 《药奁启秘》方之太乙膏

7.1 组成

麻油1斤,桐油1斤,血余1两。

7.2 主治

《药奁启秘》方之太乙膏主治一切痈疽,不论已溃未溃。

7.3 用法用量

用时隔水炖烊摊贴。

7.4 制备方法

先将麻油入锅煎数沸,再入桐油、血余烊化,下净飞黄丹12两以柳木棍不住手搅之,文火收膏,须老嫩得中,置冷水内,以减其热度,储置瓷器备用。

8 《普济方》卷三○二引《太平圣惠方》之太乙膏

8.1 组成

白芷5钱,乳香5钱,没药5钱,苍术5钱,白胶香5钱,石膏(醋炒)5钱,黄丹5钱。

8.2 主治

《普济方》卷三○二引《太平圣惠方》之太乙膏主治金疮箭镞,痈疽疖毒。

8.3 用法用量

损伤敷疮口,自然肉不痛。

8.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真清油4两,桐油真者亦可,以黄蜡1两,先煎油,柳枝搅;次入白芷等4昧,煎少顷;却入胶香、石膏、黄丹,得同煎试欲成珠;却入蜡同煎片时,用生布滤过,瓦器收藏,用油单摊之。

9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太乙膏

9.1 组成

肉桂1钱5分,白芷5钱,当归5钱,玄参5钱,赤芍5钱,生地5钱,大黄5钱,土木鳖5钱,乳香(末)2钱,没药(末)2钱,阿魏1钱,轻粉1钱5分,血余1团,黄丹6两5钱。

9.2 功效主治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太乙膏功在提脓。主治一切痈疽肿毒。

9.3 制备方法

以上各药,用真麻油1斤浸入,春5、夏3、秋7、冬10日,倾入锅内,文武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净药滓,将锅展净,入油,下血余再熬,以柳枝挑看,候血余熬枯浮起,方算熬熟。每净油1斤,将炒过黄丹6两5钱,徐徐投入,不住手搅,候锅内先发青烟,后至白烟迭迭旋起,其膏已成,将膏滴入水中,试软硬得中,端下锅来,方下阿魏撒膏面上,候化尽,次下乳香、没药、轻粉,搅匀,倾入水内,以柳木搅成一块。

10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九方之太乙膏

10.1 组成

当归2两,生地2两,白芍2两,玄参2两,大黄2两,甘草4两。

10.2 主治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九方之太乙膏主治一切疮毒。

10.3 用法用量

一切疮疡并宜贴之。先用隔蒜艾灸,更服活命饮,以收全功。

10.4 制备方法

用麻油2斤,入砂锅煎药至枯黑,去滓,加黄丹3两再煎,至滴水成珠为度。

10.5 用药禁忌

忌铁。

11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方之太乙膏

11.1 组成

好虢丹2两半,男生发(洗,焙)2钱,木鳖仁(碎)3枚,肥白巴豆肉18粒。

11.2 主治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方之太乙膏主治痈疽,发背,恶毒。

11.3 用法用量

贴用。

11.4 制备方法

上用麻油4两,慢火先煎巴豆、木鳖、发团,更换柳枝搅,准发耗5分,顿冷炉,绢滤,再暖入净虢丹,换柳枝频搅,候色变,滴入水成珠,随意入乳香末,再煎沸,倾入瓷器,候凝,覆泥3日。

12 《普济方》卷三一四方之太乙膏

12.1 组成

黄丹4两,木鳖子9枚(去皮),巴豆90粒,大麻子70个(去皮),柳枝2两,槐枝2两,桃枝2两,香白芷1钱,苍术(随用),杏仁(随用),穿山甲1个,清油半斤,没药1钱,川芎1钱,当归1钱,人参1钱,乳香1钱,轻粉1钱,黄连(随用),黄芩(随用),黄柏(随用),铜青(随用)。

12.2 主治

《普济方》卷三一四方之太乙膏主治疮肿伤折。

12.3 用法用量

上药依法煎熬。

13 《广笔记》卷三方之太乙膏

13.1 组成

玄参、白芷、生地、甘草、当归、血余(多)、大黄(多)。

13.2 主治

《广笔记》卷三方之太乙膏主治肿毒。

14 《杏苑》卷七方之太乙膏

14.1 组成

赤芍药3钱,生地黄3钱,香白芷3钱,玄参3钱,官桂3钱,大黄3钱,当归3钱,木鳖子2钱5分,白及2钱5分,绯丹8两(汤泡,另研细,临入炒紫乘热下),白蔹2钱半。

14.2 主治

《杏苑》卷七方之太乙膏主治肠痈下脓血,寒热腹疼。

14.3 制备方法

上药用芝麻油1斤浸,春5、夏3、秋冬10日。慢火熬香熟,候白芷色黑为度。滤去滓,入锅煎沸,方入绯丹,以柳条不住手搅匀,滴水中不散,取起试软硬得所,方歇火。次下乳香5钱,没药5钱,麝香1钱,搅温,倾在瓷器收贮用。

1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