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

目录

1 拼音

tài yáng hēi zǐ

2 英文参考

Sunspot

3 注解

太阳黑子简称“黑子”。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巨大旋涡状气流。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其温度比光球低1500℃左右,和光球相比就成为暗淡的黑斑,故名。1610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测到太阳黑子,并于1613年正式命名。黑子有强达几千高斯的磁场,常成群出现,往往发展成为两个具有相反磁极的大黑子,大黑子周围还有一些小黑子。小黑子的直径约为1000公里,大黑子的直径可达20万公里,其面积有几十个地球大。黑子生存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可达一年多,多数在几天到几十天。太阳黑子出现的多少呈周期性变化,其平均周期约为11年。大黑子群出现,地球上往往发生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地球物理现象。在黑子出现的极值年,太阳活动激烈,它放出的粒子辐射和紫外线等波段的能量比平时增加10倍。这些都对地球生态条件产生一定影响。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大范围灾害年几乎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由于大气环境的变化,往往流行病发生,如流行性感冒等均出现在太阳黑子的高值年。我国《汉书·五行志》记载: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公元前28年5月10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中国史书第一次黑子双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早的正确的太阳黑子记录,比欧洲早800多年。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