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

目录

1 拼音

tài yáng bìng

2 英文参考

taiyang diseas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太阳病为病名[1]。《伤寒论》六经病之一[1]。出《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1]。多由外感风寒所致[1]。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1]。《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参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

太阳中风为病名[2]。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2]。中风是外感风邪之意,与猝然倒地、口眼㖞斜的中风不同[2]。太阳中风的特征是发热恶风,汗出脉缓[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感之则为中风矣。然非独春令为然也,四时皆有之,唯春时为当令耳。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太阳伤寒为病证名[3]。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3]。由外感寒邪所致[3]。太阳伤寒的特征是发热,恶寒,无汗,脉紧等[3]。《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三:“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荣血不利也。”《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寒于内,故令作喘。”《伤寒论辨证广注·太阳病》:“寒邪在表,皮肤闭而为热,则其人当无汗而恶风寒,……仲景用麻黄汤者,专以发太阳经无汗之伤寒也。”

伤寒蓄水证为病证名[4]。太阳腑证之一[4]。《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类方》:“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其主要证候有小便不利,少腹满微热,消渴,或水入则吐等[4]。膀胱为太阳经之府,太阳病不解,邪热随经入府,膀胱气化不行,与水相结,而成蓄水证[4]。故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解表[4]

伤寒蓄血证为病证名[4]。指太阳蓄血证[4]。多由太阳病不解,瘀热随经,内结膀胱所致[4]。《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8.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9.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