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降气汤

目录

1 拼音

sū zǐ jiàng qì tāng

2 英文参考

suzi jiangqi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苏子降气汤同名方剂约有九首,其中《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苏子12g、前胡9g、厚朴6g、甘草6g、当归6g、制半夏12g、陈皮9g、大枣10、枚生姜6g、肉桂3g,具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咳喘证,是治疗痰涎壅盛咳喘的常用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辨证属痰壅于肺,气机上逆的多种疾病。

4 《备急千金要方》之苏子降气汤

该方剂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增强免疫功能,还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同时有强大的解痉、止喘化痰作用,因此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对上述3种适应证常见并发症如肺性脑病、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症以及门脉高压症、肝瘀血也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但在临床应用时如遇到哮喘持续状态、肺心病发作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各项疗法,效果可能更佳。[1]

4.1 组成

苏子12g、前胡9g、厚朴6g、甘草6g、当归6g、制半夏12g、陈皮9g、大枣10、枚生姜6g、肉桂3g[2]

紫苏子9g、半夏9g、川当归6g、甘草(炙)6g、前胡6g、厚朴6g、肉桂3g。[3]

4.2 功用

《备急千金要方》之苏子降气汤具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咳喘证。症见痰涎塞盛,咳喘短气,胸脯满闷,或腰痛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4.3 用法用量

每日1剂,入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5片,水煎分3次服。[3]

4.4 方解

本方是治疗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咳喘的常用方。所谓上盛,是指痰涎壅肺,肺气壅实,不得宣降,而病胸膈满闷,喘咳痰多。所谓下虚,是指肾虚不能纳气,而见呼多吸少,喘逆短气,腰痛脚软,肾虚不能化气行水,而见肢体浮肿。其根本的病机就是肾阳虚衰,不能纳气,不能化气行水,水泛为痰,上壅于肺,肺失于宣降。下虚为本,上实为标。故以降气祛痰、止咳平喘为主,温肾纳气为辅,上下兼顾。方中苏子降气化痰平喘,为治疗痰壅气逆胸满之要药,并擅润肠通便,可使腑气通畅而助肺气之肃降,为君药。半夏、厚朴、前胡、陈皮,降气平喘,宽胸祛痰,助苏子以降逆气,同为臣药。肉桂温补肾元,纳气平喘,温阳化气;当归既可养血补虚,防止各味温燥药物伤阴耗气,又能治咳逆上气;生姜和胃降逆,化痰止咳,均为佐药。大枣、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相合,上下并治,标本兼调,使逆气降、痰涎消,则喘咳自平。[3]

方中用紫苏子降气平喘,化痰止咳,为君药。以半夏降逆祛痰;厚朴降气平喘,宽胸除满;前胡宣肺下气,祛痰止咳,3药合用,助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以治上实。下元不足,用辛温之肉桂温补下元,纳肾气以平喘;又以辛甘温之当归,既可治咳逆上气,又能养血润燥,同肉桂以温补下元;略加生姜、苏叶以宣肺散寒,共为佐药。大枣、甘草和中而调药为使。[3]

4.5 运用

[3]

1.本方是治疗痰涎壅盛咳喘的常用方。凡临床上出现以咳喘气急、痰多稀白、胸膈满闷、舌苔白滑或白腻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若肾虚较明显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3.使用注意:本方降气祛痰,治疗上盛为主,若咳喘不甚而肾虚明显者,不宜使用。一旦标证渐缓,即应逐渐增大方中温补下元药物的比重。[3]方中药多温燥,对肺肾阴虚的喘咳,或肺热痰喘,均不宜使用。[3]

4.6 现代适应证

[3]

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属肺气壅实者,可加减用之。

4.6.1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患者连续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或每年咳嗽2个月以上,连续超过2年并除外心肺和其他疾病者为慢性支气管炎。其病因主要是机体和呼吸道局部抵抗力降低,外周常常见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害气体、尘埃吸入、过冷过热、空气干燥等,常见感染微生物是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常见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也有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者。同时吸人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花粉、粉尘或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或蛋白酶-抗胰蛋白酶失衡等细菌蛋白质的过敏以及体内的因素等均是常见的病因。病原微生物在呼吸道生长繁殖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作用对支气管黏膜破坏,从而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渗出和原核细胞浸润等,慢性期主要是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主要以慢性咳嗽、咳痰,两肺支气管内可闻及干湿哕音为主要表现。

4.6.2 肺气肿

肺气肿大多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发展而来。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由于上述病原微生物造成支气管黏膜不同程度的纤维增生或溃疡,导致气道狭窄和阻塞以及细支气管周围炎,从而造成纤毛运动障碍和痰液分泌增多,痰液不易排出而阻塞,进一步发展为支气管壁溃疡、破坏,形成肉芽组织和机化,小支气管塌陷,从而形成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时,肺弹力组织破坏,肺泡壁破坏抑制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均膨胀扩张。初期肺活量可正常,后期肺活量下降,肺血管痉挛,血容量及血黏滞度增加,再加上肺毛细血管床减少,从而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使右心负荷加重,最后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

4.6.3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变应性炎症或过敏性炎症,这种气道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刺激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呼吸道狭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哮喘的发展,其主要病理改变为:①气道黏膜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②气道上皮损伤与脱落,纤毛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致坏死;③气道壁增厚,黏膜水肿,胶原蛋白沉着;④气道黏液腺肿大,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气道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质增多,黏液滞留导致气道黏液栓形成;⑤气道平滑肌收缩,部分出现功能性改变及缺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哮鸣音。

4.7 药理作用

[4]

4.7.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苏子、苏叶分别为紫苏的果实及叶子,所含化学成分近百余种,大部分相同,只是各种成分分部多少有异。紫苏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其所含紫苏醛、柠檬醛均具有抑菌作用;其浸膏对深红色发癣菌、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6种真菌有抑制作用;紫苏油对青霉菌、变形杆菌、黑曲霉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紫苏子嚼服能治疗肠蛔虫症,紫苏叶外涂可治疗寻常疣,说明其对蛔虫及寻常疣病毒也有抑制作用。臣药半夏水浸液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厚朴煎剂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对革兰氏阳性菌、耐酸性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及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菌作用,其抗菌强度对一些细菌有时比链霉素、两性霉素B还要高;同时对炭疽杆菌、变异链球菌株等也有抑杀作用;而且还有抗病毒作用。前胡煎剂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所含伞花内酯及紫花前胡内酯都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佐药肉桂煎剂所含桂皮油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乙醚浸出物及水浸出液对许兰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当归煎剂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及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等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大部分真菌如红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及阴道滴虫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使药甘草所含甘草酸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等有抑制作用;甘草多糖能抑制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甘草酸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能力强,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能抑制肝炎病毒。

4.7.2 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苏子所含β丁香烯对支气管有松弛、缓解支气管痉挛作用,同时有镇咳作用,其所含沉香醇有平喘作用,对乙酰胆碱所致哮喘潜伏期有明显延长作用,并能减少支气管分泌。臣药半夏煎剂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同时使气管分泌物减少,有祛痰作用,并能解除支气管痉挛。半夏能能抑制硅沉着肺的发展,使全肺胶原蛋白减少,肺干重及湿重降低。前胡能明显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具有祛痰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白花前胡石油醚提取物能抑制乙酰胆碱和氯化钾所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具有持久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厚朴煎剂对平滑肌低浓度呈兴奋作用,浓度加大则呈抑制作用。佐药当归注射液可降低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肺系数,减轻肺泡炎及肺纤维化,抑制纤维蛋白增多,减少肺中MDA产生,降低血及肺匀浆羟脯胺酸含量,缓解肺纤维化病变,延缓肺纤维化进程;能显著减轻急性肺损伤炎症程度。当归所含藁本内酯可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而具有强大的解痉作用,并对组胺、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有明显的解痉作用。生姜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使药甘草所含FM100和异甘草素等亦能解除乙酰胆碱、氯化钡、组胺所致平滑肌痉挛,具有罂粟碱样解痉作用,解除支气管痉挛;同时甘草还有中枢性镇咳作用,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分泌,使痰液容易咳出,而具有镇咳、祛痰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几乎所有药味对支气管平滑肌均有解痉作用,同时具有祛痰、镇咳作用。

4.7.3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苏子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产生,TNF是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因子,具有肿瘤坏死活性,抑制TNF的过量生成,是抑制急、慢性炎症的有效措施;紫苏挥发油能抑制超氧阴离子的生成。臣药厚朴能够提高血浆SOD活性,降低LPO含量的生物效应,并且具有降低炎性区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白细胞游出及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前胡也具有抗炎作用。佐药肉桂亦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炎症渗出并有耐缺氧作用,可显著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代谢产物的含量,提高组织膜酶的活性,改善细胞脂质流动性,从而保护细胞膜完整性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当归不仅具有显著的抗肿胀作用,同时其水煎剂对人血中SOD有显著的激活作用,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能明显提高大脑皮层SOD、Ca2+-ATP酶活性,降低NO、Ca2+含量和NOS活性,因而具有抗氧化损伤作用;同时当归还有抗辐射、抗化学损伤及耐缺氧作用。生姜则具有抗炎消肿作用,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抑制MDA产生,抑制H2O2所致溶血,具有抗氧化作用。使药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甘草酸及甘草次酸,二者对炎症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如Arthus现象及Schwartzman反应也有抑制作用;甘草还有抗氧化损伤作用。大枣所含多糖能清除超氧阴离子,提高SOD及CAT活力,降低脑匀浆、血浆、肝匀浆中LPO含量,具有抗氧化作用。

4.7.4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苏叶、苏子水提取物有抑制动作电位的作用,其所含紫苏醛溶液仅用0.1%溶液即能使动作电位消失,说明其对细胞膜兴奋有抑制作用;其水提物及紫苏醛对猫切断离心性回路侧的上喉头神经电刺激有抑制作用,并有显著的镇痛作用;水提物中所含紫苏醛、1-带檬烯、紫苏酮、肉豆蔻醚、香薷酮、时萝芹菜脑均有镇静催眠作用,以时萝芹菜脑的活性最高,<10mg>盐酸氯丙嗪相当。臣药半夏不仅作用于中枢而产生镇吐、镇咳作用,而且有镇静催眠作用,对肾上腺皮质有轻度刺激作用,抑制腺体分泌;半夏中的葡萄醛酸衍生物对士的宁、乙酰胆碱有解毒作用,半夏蛋白对运动神经末梢膜电流总合效应为促进Ca2+内流,提高细胞内Ca2+浓度,从而易化神经递质的释放。臣药厚朴所含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具有明显而持久的中枢抑制作用,较大剂量则使动物的任何反射消失,同时抑制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及丘脑下部的激活系统,使脑内5-羟色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有所增加;厚朴提取物尚能明显影响中枢多巴胺系统的作用,能明显抑制多巴胺系统的兴奋;同时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具有持久的中枢性肌肉松弛活性,能明显抑制脊髓反射,厚朴碱静注能阻断动物神经运动终板的传递,使横纹肌松弛。佐药肉桂对甲状腺机能减低者能促进其脑内M受体的生成和降解,但更新率常数占优势,结果可使脑内M受体数降低;同时肉桂可使阳虚大鼠及正常大鼠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下降、肾上腺素升高、多巴胺升高,因此有抑制下丘脑单胺氧化酶活性的作用。当归注射液可加快脑组织血液循环,明显改善脑缺血症状,抑制血浆TXB2产生,增加血浆6-Keeo-PGF1α水平,纠正脑缺血TXA2/PGI2比值,改善神经元代谢,降低脑缺血的死亡率,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生长和修复,促进神经元再生及再支配。生姜能兴奋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使药甘草有明显的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同时能兴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甘草酸静注可提高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活性,减轻脑水肿。大枣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微量元素,钙和铁对神经、内分泌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同时具有催眠和增强睡眠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不仅有镇静、镇痛作用,而且对肾上腺、甲状腺及其他内分泌腺有调节作用,同时对脑功能有保护和促进作用,这对肺性脑病的治疗十分有益。

4.7.5 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紫苏子、紫苏叶所制紫苏注射液,有抗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时间的作用。臣药半夏浸剂及煎剂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掌叶半夏碱甲能增加冠脉血流,但对心肌收缩力有抑制作用;厚朴所含木兰箭毒碱或厚朴碱均有降血压作用,其所含厚朴酚与和厚朴酚通过抑制血栓素生成以及抑制细胞内钙的运转而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厚朴酚在Ca2+存在条件下,能与钙高调素结合,从而拮抗其对靶酶-磷酸二酯酶的激活。前胡所含的花前胡丙素能增加冠脉血流,改善缺血再灌注工作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能力,促进心输出量,使进心功能恢复,改善心脏工作效率,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其所含总呋喃香豆素成分也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白花前胡水醇提取液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白花前胡素丙在病理条件下既可抑制经电压性钙通道的钙内流,又抑制受体操纵性钙内流,进而松弛血管平滑肌,具有降压作用;前胡所含8-甲氧基补骨脂素有抑制肺动脉收缩、舒张肺动脉的作用。佐药肉桂煎剂所含桂皮醛能扩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使冠脉及脑血流增加,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促进循环功能;桂皮醛能抑制TXA2的产生,因而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明显抑制内毒素所致血栓形成,增加冠状动脉压,促进心肌侧支循环开放。当归能减慢心脏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延长平台期,抑制异位节律点,提高致颤阈,从而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当归水提取物可抗自由基,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抗缺氧能力,稳定心肌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的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因而可减轻心肌损伤,对心肌缺氧、缺血、缺糖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当归水提醇沉液可使脑动脉、冠状动脉、股动脉及周围动脉血管阻力下降,血流量增加,具有降血压作用;同时当归水煎剂还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当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流黏滞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从而抑制血栓形成;还可通过兴奋β受体而发挥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保护作用。生姜兴奋心脏及血管运动中枢。苏叶则有明显的抗凝作用,能抑制ADP及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活化,使血浆中TXB2降低,使TXA2合成和释放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药甘草也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其所含甘草酸单胺有显著降低胆固醇、β-脂蛋白、三酰甘油的作用;甘草酸可抑制补体反应,抑制磷酸脂酶A2的活性及血小板聚集,从而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可有力地改善血液流变条件,改善心脏功能,这对于哮喘、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心脏病不仅有治疗作用,而且有预防作用。

4.7.6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臣药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而具有止吐作用,同时抑制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胃液的游离酸度和总酸度,保护急性胃损伤,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半夏可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促进肠运动,但又能抑制乙酰胆碱、组胺所致肠道收缩。厚朴具有抗肝炎病毒的作用,显著防止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提高血浆SOD活力,降低LPO含量,还能抑制胃酸分泌,具有抗溃疡作用。前胡有显著的抗溃疡作用。肉桂对多种原因引起的溃疡均具抗溃疡作用,能抑制胃液分泌,并促进胃黏膜血流;还有明显的止泻作用,对药物性肠功能紊乱有治疗作用,对虚寒性腹泻可减轻肠黏膜病变时的炎性渗出,肉桂水提取物还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当归对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使炎症反应减轻,肝细胞超微结构得到改善,能防止肝糖元减少,能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的LPO、腺苷脱氨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和活性,对门脉高压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并促进吸收。苏叶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肠蠕动的作用。甘草所含多种成分均具有抗溃疡作用,使胃液酸度、胃液量等均明显降低,生胃酮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胃黏液分泌和延长胃上皮细胞生存时间;甘草FM100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甘草次酸明显抑制胃黏膜内磷酸二酯酶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甘草锌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及基质,从而具有抗溃疡作用;FM100及异甘草素还具有罂粟碱样特异性解痉能力;甘草甜素明显减轻肝细胞变性及脂肪变,并能减轻组织间质炎症反应,抑制肝纤维再生,从而降低肝硬化发生;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还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甘草酸类能抑制磷酸二酯酶的作用,从而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各种酶的释放,改善肝功能,是治疗慢性肝硬化的有效药物。大枣具有保肝作用,能增加血清总蛋白。可见该方剂对肝脏具有十分积极的保护作用,对胃肠道也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这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并发肝脏瘀血、纤维化以及胃肠道瘀血影响消化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4.7.7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臣药半夏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性。佐药肉桂所含桂皮多糖Ax能明显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当归能促进脾脏、胸腺T、B淋巴细胞增殖,对抗氢化可的松对其抑制作用;当归内酯能增强细胞毒T细胞的功能及其杀伤活性,注射液能提高特异性抗体数量及效价;当归多糖对脾淋巴细胞有明显促进增殖作用,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NO含量,增强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的能力。生姜可对抗5-HT,改善免疫功能,升高脏器指数,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苏叶中所含紫苏糖肽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拮抗Ⅰ型变态反应。甘草及其成分对免疫功能作用比较复杂:甘草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甘草甜素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并能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次酸能升高淋巴细胞比率,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甘草Lx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产生,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有防治作用。大枣提取液能抗Ⅰ型变态反应;大枣粗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补体活性;大枣多糖能明显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解;大枣多糖能增加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NO的功能。

4.8 歌诀

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4]

4.9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苏子降气汤

5.1 处方

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川当归(去芦)两半,甘草(爁)二两,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肉桂(去皮)一两半,(一本有陈皮去白,一两半)[5]

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川当归(去芦)两半,甘草二两,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肉桂(去皮)一两半,(一本有陈皮去白.一两半)。

5.2 制法

上为细末[5]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苏子降气汤主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广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常服清神顺气,和五脏,行滞气,进饮食,去湿气。

5.4 用法用量

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紫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5]

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紫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5.5 出处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为《备急千金药方》卷七“紫苏子汤”之异名

7 《证治准绳·类方》卷二方之苏子降气汤

7.1 组成

紫苏子(炒)2钱半,半夏(汤泡)2钱半,前胡(去芦)1钱,甘草(炙)1钱,厚朴(去皮,姜制炒)1钱,陈皮(去白)1钱,川当归(去芦)1钱半,沉香7分。

7.2 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卷二方之苏子降气汤主治上盛下虚,气滞痰壅,咳嗽,喘急,头痛,胃脘痛。

7.3 用法用量

水2钟,加生姜3片,煎至1钟,不拘时候服。

7.4 加减

虚冷人加桂5分、黄耆1钱。

7.5 各家论述

《血证论》:气即水也,水凝则为痰,水泛则为饮,痰饮留滞,则气阻而为喘咳。苏子、生姜、半夏、前胡、陈皮宣除痰饮,痰饮去而气自顺矣。然气以血为家,喘则流荡而忘返,故用当归以补血;喘则气急,故用甘草以缓其急;出气者肺也,纳气者肾也,故用沉香之纳气入肾,或肉桂之引火归元为引导。

7.6 出处

《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8 《简明医彀》卷四方之苏子降气汤

8.1 组成

真苏子3钱,陈皮2钱,厚朴2钱,前胡2钱,肉桂1钱,半夏(制)1钱,当归1钱,南星1钱,甘草5分。

8.2 主治

《简明医彀》卷四方之苏子降气汤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壅喘嗽。

8.3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服。

8.4 加减

寒喘,去前、半、当、星,加干姜1钱,加姜煎,调砂仁1钱,磨沉3分、木香3分。

8.5 出处

《简明医彀》卷四

9 《便览》卷二方之苏子降气汤

9.1 组成

苏子1钱5分,厚朴1钱,陈皮1钱,半夏1钱,官桂1钱,前胡1钱,甘草5分。

9.2 主治

《便览》卷二方之苏子降气汤在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

9.3 用法用量

水1钟半,加生姜3片煎服。

9.4 出处

《便览》卷二

10 《何氏济生论》卷二方之苏子降气汤

10.1 组成

川芎(去头)5分,甘草(炙)5分,前胡(去芦)5分,厚朴(姜制)5分,肉桂5分,苏子(研)、半夏1钱,陈皮7分。

10.2 主治

《何氏济生论》卷二方之苏子降气汤主治逆气,气不升降,痰涎壅塞,气满气痛等证。

10.3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不拘时候服。

10.4 出处

《何氏济生论》卷二

11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方之苏子降气汤

11.1 组成

前胡1钱,苏子(真者)1钱,半夏(姜汁拌晒)1钱,陈皮1钱,厚朴1钱,甘草1钱,桔梗1钱,黄芩1钱,防风1钱,枳壳1钱,肉桂2分。

11.2 主治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方之苏子降气汤主治弄舌喉风。

11.3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服。

11.4 出处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12 《白喉全生集》方之苏子降气汤

12.1 组成

当归2钱,前胡2钱,法夏(姜汁炒,捣碎)2钱,茯苓3钱,僵蚕3钱,陈皮1钱,水竹茹1钱,厚朴(姜汁炒)1钱,苏子1钱,粉草1钱,蝉蜕9只(去头翅足),肉桂5分(去皮,蒸兑),生姜3片。

12.2 主治

《白喉全生集》方之苏子降气汤主治白喉寒热错杂,脉见下虚上实。

12.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4 出处

《白喉全生集》

13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98.
  2. ^ [2]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95.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95-398.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