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Sùliáo GV25[中国针灸学词典]
sùliá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2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2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素髎 | ||
---|---|---|---|
汉语拼音 | Suliao | ||
罗马拼音 | Suliao | ||
美国英译名 | Simple Bon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V25 | |
日本 | 25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G24 | |
富耶氏 | |||
德国 | LG24 | ||
英国 | Gv25 | ||
美国 | Go25 |
素髎为经穴名(Sùliáo GV25,DU25)[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面王(《针灸甲乙经》),面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鼻准(《奇效良方》),准头(《医宗金鉴》),面玉(《外台秘要》),面士(《杨敬斋针灸全书》)。属督脉。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痔、鼻息肉、酒渣鼻、鼻鼽、鼻疮等一切鼻疾,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流涕,暴发火眼,鼻㖞口僻,惊厥,昏迷,瘛疭,小儿急惊风,新生儿窒息,喘息,小儿惊风,窒息,心动过缓,鼻炎,虚脱等。
6 穴名解
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
素为白色,髎,为骨隙之狭小者。《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杨上善曰:“白,肺色也。”圣而不王名曰素王,为孔子的尊称。本穴在鼻尖正中缝隙中,鼻尖,俗称准头,以其中立不倚,而为面王中正之标准。凡物体之素于其位者,必中正乃佳。地小而位高,有素王之义,故又称面王、面正。《东坡志林·养生说》引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注谓:“静坐之际,双目微合,垂视鼻端,有些些白影之谓。”是素髎之名,亦与道家学说思想有关。[2]
9 素髎穴的取法
11 素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素髎穴在鼻尖正中央,为督脉气所发,故以治疗鼻渊、鼻衄等为主。此外,本穴还具有升压作用,可用于低血压的治疗和休克的急救。[9]
素髎穴有清热开窍、回阳救逆之功,主治昏厥,鼻塞,鼻衄,鼻渊,酒糟鼻。其名之以素者,以鼻为肺窍,肺于五行属金,金于时为秋。于色为白,白为素色,金属素气,秋为素令,故名之以素也。又肺恶热而喜清,最宜清冷静洁,取名于素,意义深长。且寓有调和肺气之意。病准头赤者,火克金也。本穴治之有效,亦取用于素也。
12 素髎穴主治病证
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痔、鼻息肉、酒渣鼻、鼻鼽、鼻疮等一切鼻疾,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流涕,暴发火眼,鼻㖞口僻,惊厥,昏迷,瘛疭,小儿急惊风,新生儿窒息,喘息,小儿惊风,窒息,心动过缓,鼻炎,虚脱等。
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酒渣鼻、鼻疮等一切鼻疾及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等。
素髎穴主治鼻塞流涕,鼻渊,鼻衄,鼻痔,暴发火眼,鼻㖞口僻;惊厥,昏迷,休克,瘛疭;小儿急惊风,新生儿窒息。
17 研究进展
17.1 对胃蠕动的影响
在纤维胃镜中发现,针刺素髎可使胃蠕动减慢、幽门开放,随着捻针,幽门开放时间延长,患者频繁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现象消失,从而能顺利完成胃镜检查。
17.2 对休克的影响
在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中,针刺“素髎”、艾灸“百会”可使动物的嗜酸性粒细胞锐减2/3以上,并使血液稀释,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率。
17.3 对血糖水平的调整作用
针刺休克患者的素髂后20 min可使血糖升高42%,对照组升高7.7%,而对糖尿病患者则有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
17.4 抗休克
现代研究证实,素髎穴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针刺素髎穴可增强脑垂体后叶的功能,使休克患者血压回升。
17.5 用于呼吸骤停时抢救
17.6 治疗麦粒肿
17.7 减轻或消除纤维胃镜检查引起的不良反应
18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58.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0.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70.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4-365.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8.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