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四海之一·髓海
髓海为四海之一。指脑。《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意指气血津液的精华补益脑髓、濡空窍,而脑为髓聚集之处,故名髓海。其气上输百会,下注风府。[1]
4 奇恒之腑之一·髓海
脑为奇恒之腑之一。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位于颅腔,下通脊髓。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为生命的要害所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2]
5 经穴别名·髓海
穴位 | 四满 | ||
---|---|---|---|
汉语拼音 | Siman | ||
罗马拼音 | Szuman | ||
美国英译名 | Four Full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KI14 | |
日本 | 14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14 | |
富耶氏 | R14 | ||
德国 | N14 | ||
英国 | K14 | ||
美国 | Ki14 |
四满为经穴名(Sìmǎn KI14)[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髓府、髓中[5]。属足少阴肾经。四满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四即第四,满即充满,此穴为肾经入腹的第四穴,肾经之气至此已充满,又因此穴可治腹部四周胀满,故名四满。四满穴主治肝肾,前阴及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不孕,漏胎,遗精白浊,小便失禁,气攻两胁,疝瘕积聚,腹痛泄泻,臌胀,少腹痛,泄泻,月经不调,不孕症,遗精,疝气,小便淋沥,遗尿,便秘,腹痛,水肿,产后恶露不尽,小便不利,现代又多用四满穴治疗子宫痉挛,肠炎,肠疝痛,尿路感染,痢疾,角膜白斑等。
5.1 四满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四即第四,满即充满,此穴为肾经入腹的第四穴,肾经之气至此已充满,又因此穴可治腹部四周胀满,故名四满。
四,数名,倍二为四;又通驷,指驷星。满,有盈、溢之义,又指小满节。言地气充盈上与驷星相应;驷通四,因房为四星,故称为四。房为小满节子正初刻三分之中星。其能治因而得名,则仅以穴用言耳。本穴与任脉之石门及足阳明经之大巨相平,内应脐下方寸,为全身精气凝聚之处,故本穴别名髓府。四满者,地气自大赫、气穴上升至此,如小满节地气已经充盈也,又以其处为大小肠、膀胱、精室之夹隙,受四者严密包壅,故名四满。其所治症为积聚、疝瘕、大肠水泻、月信不调、恶血、奔豚腹部四面膨满诸病。此穴在脐下2寸,旁开5分处,为冲脉、足少阴脉之会穴,是足少阴肾脉在腹部的第4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穴处经气充足,满溢以至由此而交于任脉的阴交穴,故名四满。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下腹[6]
5.6 四满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四满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7]。
四满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脐下1.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2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2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
四满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四满穴在下腹的位置
5.7 四满穴的取法
四满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仰卧位,当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上2/5与下3/5交点处,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8]。
5.8 四满穴穴位解剖
四满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大赫。为第十一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皮支重叠分布。穴位与腹腔内相对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等。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第11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
5.9 四满穴的功效与作用
四满指肠澼切痛、积聚、脐中切痛、恶血瘀痛,针之有散瘀消胀之效,有理气导疝、调经种子之功。
5.10 四满穴主治病证
四满穴主治肝肾,前阴及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不孕,漏胎,遗精白浊,小便失禁,气攻两胁,疝瘕积聚,腹痛泄泻,臌胀,少腹痛,泄泻,月经不调,不孕症,遗精,疝气,小便淋沥,遗尿,便秘,腹痛,水肿,产后恶露不尽,小便不利,现代又多用四满穴治疗子宫痉挛,肠炎,肠疝痛,尿路感染,痢疾,角膜白斑等。
四满穴主治肝肾、前阴及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不孕、漏胎、遗精白浊、小便失禁、气攻两胁、疝瘕积聚、腹痛泄泻、臌胀等。
四满穴主治少腹痛,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症,遗精,疝气,小便淋沥等。
四满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疝气、便秘、腹痛、水肿。
四满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尽;遗精;疝气,小便不利,便秘;水肿。
3. 其它:角膜白斑。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
5.11.2 灸法
可灸。
5.12 四满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四满主子藏中有恶血,内逆满痛,疝。月水不利,奔豚上下并无子,灸四满三十壮。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1.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85.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4.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8.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3-274.
-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