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Powder of Four Drugs Ccontaining Pori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四苓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4 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Siling San
4.2 标准编号
WS3-B-0723-91
4.3 处方
茯苓 250g 猪苓 250g 泽泻 250g 白术(炒) 250g
4.4 制法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4.5 性状
本品为黄白色的粉末;气微香,味淡。
4.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 4~ 6μm。草酸钙方晶呈斜方形或多角形直径约至34μm。淀粉粒呈圆形、长圆形或长卵形,直径 3~14μm,复粒由 2~3 分粒组成;薄壁细胞类圆形,具椭圆形孔,集成纹孔群。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4μm,存在于无色薄壁细胞中。
4.7 检查
4.8 功能与主治
4.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9g,一日 1~2 次。
4.10 规格
每袋装 9g
4.11 贮藏
密闭,防潮。
5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四苓散
5.1 别名
5.2 组成
5.3 制法
上药为细末。
5.4 功效主治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四苓散功能利湿健脾。主治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功在健脾止泻,利水除湿,利小便。主治脾虚湿胜,水泻,小便赤涩胀痛,泄泻;小儿阴囊肿痛;痘内热;风寒湿邪不解,烦渴欲饮者。
5.5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空腹调服。
5.6 运用
5.7 临床应用
腹痛泄泻:薛某,腹满下至少腹,三阴都已受伤,而周身疥疮,数年不断,脉络中必有湿热,就腹痛泄泻,腑阳不通,不独偏热偏寒之治,常用四苓散,猪苓3钱,茯苓3钱,泽泻1钱半,生于术1钱,椒目5分。
5.8 各家论述
《医方考》:湿胜则濡泻。故湿生于内者,令人水泻;湿并于大肠,故小便不利。白术燥而淡,燥则能健脾,淡则能利湿;茯苓甘而淡。甘则能补中,而淡亦渗湿矣;猪苓苦而淡,泽泻咸而淡,苦者有渗利而无补益,咸者直能润下而兼渗利。丹溪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5.9 附注
四苓汤(《医宗金鉴》卷五十二)。本方改为丸剂,名“四苓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痘疹金镜录》以本方加木通,东流水煎服;或为末,白汤调下。《寿世保元》:水煎服。《文堂集验方》:灯心汤调服。
9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四苓散
9.1 组成
茯苓1钱,白术1钱,猪苓1钱,泽泻1钱,苍术1钱(炒),山药1钱,芍药1钱,山栀1钱(炒),陈皮1钱,甘草5分,乌梅1个。
9.2 功能主治
9.3 用法用量
9.4 运用
饱闷,加厚朴、砂仁,去山药;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茴香,去白术;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莲肉、砂仁、人参;小水短赤,加木通、车前,去泽泻;口燥烦渴,加黄连、麦芽、莲肉、乌梅,干葛,去泽泻、苍术;泻多元气虚脱,昏倦,加人参、黄耆,去泽泻、苍术;夏月暑泻,加香薷、扁豆;泻多烦躁,加炒黄连、人参、辰砂、乌梅,去苍术、泽泻;泻多不止,加肉蔻、乌梅、梅、人参,去泽泻、山栀;发热脉数,加柴胡、炒黄芩、乌梅。
9.5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10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