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木香丸

目录

1 拼音

shuǐ zhǔ mù xiāng wán

2 英文参考

Decocted Aucklandiae Pill[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水煮木香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七首。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水煮木香丸

4.1 处方

罂粟壳三两,青皮(去白)、炒甘草各二两四钱,炮诃子肉八两,当归、木香各六两[1]

当归(洗,去芦)诃子(炮,去棱)木香(不见火)各180克、青皮(去白)甘草(烂赤)各72克 罂栗壳(去瓤)84克

4.2 制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1]

4.3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水煮木香丸主治久痢,里急后重,日夜无度[1]

主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或脏腑滑泄,日夜无度;或积寒久冷,脐腹疼痛,不思饮食。

4.4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水煎化,空腹服[1]

每服1丸,用水120毫升,煎至80毫升,空腹时温服。

4.5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吴直阁增诸家名方)之水煮木香丸

5.1 组成

陈皮(去白)1两1分,甘草(炒)1两1分,青皮(去白),木香1两1分,白芍药2两,当归(去芦)2两,干姜(炮)1两半,诃子皮(去核)2两半,罂粟壳(去蒂盖,蜜炒黄色)8两。

5.2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吴直阁增诸家名方)之水煮木香丸主治一切赤白痢,脓血相杂,里急后重;或脏腑滑泄,日夜无度;或积寒久冷,脐腹疼痛,不思饮食。

5.3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水1盏,煎至7分,和滓空心温服;不拘时候亦可。

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作6丸。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宝庆新增方)之水煮木香丸

6.1 组成

当归(洗,去芦)6两,诃子(炮,去核)6两,木香(不见火)6两,青皮(去白)2两4钱,甘草(爁赤)2两4钱,罂粟壳(去瓤)2两8钱。

6.2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宝庆新增方)之水煮木香丸主治一切赤白痢,脓血相杂,里急后重;或脏腑滑泄,日夜无度:或积寒久冷,脐腹疼痛,不思饮食。

6.3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水8分盏,煎至6分,空心、食前温服。

6.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7 《三因》卷十二方之水煮木香丸

7.1 组成

当归(洗)半两,芍药半两,甘草(炙)半两,诃子(去核)半两,厚朴(去粗皮,切,姜制)1两,青皮1两,陈皮1两,缩砂仁1分,木香(炮)1分,罂粟壳(切,醋淹,炒)5两。

7.2 功能主治

《三因》卷十二方之水煮木香丸主治肠胃虚弱,风湿进袭,泄泻水谷,滞下脓血,疞刺疼痛,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7.3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水1盏,煎7分,食前温服。

7.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1两作5丸。

8 《御药院方》卷七方之水煮木香丸

8.1 组成

木香1两,丁香1两,诃子皮1两,当归1两,藿香叶1两,黄连(去须)1两,白芍药1两,青皮(去白)1两,陈皮(去白)1两,甘草(炙)1两,厚朴(生姜制)1两,枳实(麸炒)半两,干姜(炮)半两,乳香1两半,肉豆蔻1两半,缩砂仁1两半,御米壳(蜜水拌,炒深黄色)6两。

8.2 功能主治

《御药院方》卷七方之水煮木香丸主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泻,腹中疼痛,日夜无度,肠鸣水声,不思饮食,每欲利时里急后重,或下赤黄,或便脓血。

8.3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擘破,水1大盏,煎至7分,和滓稍热食前服。

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8.5 附注

本方原名水煮木香膏,据《普济方》改。

9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医林方》之水煮木香丸

9.1 组成

木香半两,人参半两,白术半两,白茯苓半两,陈皮半两,诃子皮半两,藿香半两,厚朴半两,干姜(炮)半两,青皮半两,乳香半两,没药半两,官桂半两,当归半两,甘草半两,肉豆蔻(面裹烧)半两,白芍药1两,御米谷(去瓤隔,蜜炙)1两,丁香半两。

9.2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医林方》之水煮木香丸主治水痢不止。

9.3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水1盏,银石器内煮散,和滓服。

9.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0 《鸡峰普济方》卷十四方之水煮木香丸

10.1 组成

米囊半斤(去茎,蜜炙),当归3两,陈皮3两,甘草2两,厚朴2两,诃子皮2两,地榆1两半,木香1两半。

10.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0.3 功能主治

《鸡峰普济方》卷十四方之水煮木香丸主治赤白痢,及脾虚冷热不调,风邪湿冷之气进袭肠胃之间,使谷不化。

10.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擘),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11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