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

目录

1 拼音

shuǐ fēn

2 英文参考

Shǔifēn CV9[中国针灸学词典]

shuǐfē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水分:1.经穴名;2.病证名;3.经外奇穴名。

4 经穴名·水分

穴位水分
汉语拼音Shuifen
罗马拼音Shuifen
美国英译名Water Dividing
各国代号中国CV9
日本9
法国莫兰特氏VC9
富耶氏VC9
德国KG9
英国Cv9
美国Co9

水分为经穴名[1](shuǐfēn[2]CV9[2],RN9[3])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守(《千金翼方》)、分水(《太平圣惠方》)、风水(《针灸逢源》)。属任脉[3]。水即水谷,分指分别,此穴在脐上1寸,内应小肠腑,水谷至此分清别浊,故名水分[3]。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肠鸣,泄泻,脱肛,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蛊胀,小便不通,腹泻,反胃,吐食,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胃虚胀,腰脊强急,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等。

4.1 水分穴的别名

中守(《千金翼方》)

分水(《太平圣惠方》)

风水(《针灸逢源》)。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水分,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任脉气所发。

4.3 穴名解

水即水谷,分指分别,此穴在脐上1寸,内应小肠腑,水谷至此分清别浊,故名水分[3]

水,指水液,水气。分,指分别,分利。本穴位在脐上1寸,当小肠下口,是小肠分泌清浊的分水岭,《针灸聚英》:“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4]

4.4 所属部位

上腹[5]

4.5 水分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水分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5]

水分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1寸[6]

水分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仰卧取穴[6]

水分穴在任脉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内脏)

4.6 水分穴的取法

在脐上1 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水分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仰卧取穴[6]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下1/8与上7/8的交点处取穴[7]

快速取穴:在上腹部,肚脐中央向上1横指处即是水分穴[8]

4.7 水分穴穴位解剖

水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壁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8]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9]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9]

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9]

4.8 水分穴的功效与作用

水分穴具有通调水道、理气止痛的功效。

水分穴有健脾胃,利水湿作用[9]

水分穴位于脐中上1寸处,饮食入胃至此恰逢水谷分离处,具有通利水道、宣泄水湿之功,故可治疗水湿内停之疾[10]

水分穴有和中理气、分利水湿之功,水谷至此,清浊已分。故清浊不分、泄利者,收效甚捷。《金针梅花诗钞》:“水分要在能分水,清浊难分水病推。”但刺之勿深,防消水过甚也。《明堂》用灸。《针灸资生经》亦以不针为是。[10]

4.9 水分穴主治病证

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肠鸣,泄泻,脱肛,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蛊胀,小便不通,腹泻,反胃,吐食,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胃虚胀,腰脊强急,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等。

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等[10]

水分穴主治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腹胀,肠鸣,泄泻,脱肛;水肿,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等[10]

水分穴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以及肾炎等[10]

水分穴主治水肿、小便不通、腹泻、腹痛、反胃、吐食[10]

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鸣,肠胃虚胀,反胃,泄泻,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肠炎,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5~1寸[10][10][10],局部酸胀[10]

直刺1~2寸[10]

4.10.2 灸法

可灸[10][10]

宜灸[10]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0]

孕妇慎用[10][10]

4.11 水分穴的配伍

水分穴配天枢、气海、会阳治腹胀洞泄[10]

水分穴配脾俞、肺俞、足三里、三阴交治腹水、水肿[10]

水分穴配关门、复溜、肾俞治肾炎[10]

水分配天枢、三阴交、足三里,有调和气血,健运脾胃的作用,主治绕脐痛,腹泻,纳呆。

水分配气海,有行气利水的作用,主治气滞水肿。

水分配三阴交、脾俞,有健脾利水的作用,主治脾虚水肿。

水分配阴交、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活血祛瘀,益气行水的作用,主治鼓胀。

水分配阴陵泉、足三里,治肠鸣泄泻[10]

水分配肾俞、太溪、关元,治疗腰以下肿甚[10]

水分配关元、中极,治小便不利[10]

水分配肺俞、风门、三焦俞、外关,治疗风水[10]

水分配灸水道,针足三里、阴交,治腹胀[10]

4.12 特效按摩

水肿、腹水时用食指揉按腹部的水分穴,按至有热感为止[10]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痘,脊强,里紧,腹中拘痛,水分主之。

《外台秘要》 引甄权云:主水病腹肿,孕妇不可灸。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腹坚如鼓,水肿肠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得息,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壮至百壮止。禁不可针,针水尽即毙。

《针灸大成》:主水病,腹坚肿如鼓,转筋,不嗜食,肠胃虚胀,绕脐痛,冲心,腰脊急强,肠鸣状如雷声,上冲心,鬼击,鼻出血,小儿陷囟。

《针灸聚英》: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

《玉龙歌》: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

《行针指要歌》: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

5 病证名·水分

5.1 肾虚不能制水,水气流散于四肢而致的肢肿

水分为水肿证型之一[10]。指肾虚不能制水,水气流散于四肢而致的肢肿[10]。《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水分者,言肾气虚弱不能制水,令水气分散,流布四支,故云水分,但四支皮肤虚肿聂聂而动者,名水分也。”

5.2 妇人先患水肿后月经闭止的病证

水分指妇人先患水肿后月经闭止的病证[10]。《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亦名妇人水分。又《脉经》:“妇人怀娠,三月而渴,其脉反迟者,欲为水分。”

6 经外奇穴名·水分

水分为经外奇穴名[10]。见《医学纲目》。位于水分旁各1.5寸[10]。主要用于单蛊胀、气喘[10]

6.1 水分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水分位于水分旁各1.5寸[10]

6.2 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水分主要用于单蛊胀、气喘[10]

6.3 刺灸法

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10]

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9.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5-376.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
  10.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5-37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