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SI[中国针灸学词典]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中国针灸学词典]
small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Taiyang[中国针灸学词典]
Taiyang Small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aiyang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SI。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火。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其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经气于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3]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8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其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经气于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本经穴]少泽(井), 前谷(荥), 后溪(输), 腕骨(原), 阳谷(经),养老(郄), 支正(络), 小海(合), 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交会穴]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足少阳)。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①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②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③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臂外后廉,④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⑤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小肠。
颈部支脉:⑥从缺盆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面颊部支脉:⑦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8.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臂泰阳脉: 出小指,循骨下廉,出臑下廉,出肩外廉,出项□□□目外眦。
[阴阳本] 肩脉: 起于耳后,下肩,出外廉,出臂外廉,乘手背。
8.3 《针灸学》
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见下图)。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径:
1.起于小指之端
2.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4.上循臑外后廉
5.出肩解
6.绕肩胛
7.交肩上
8.入缺盆
9.络心
10.循咽
11.下膈
12.抵胃
13.属小肠
14.其支者,从缺盆
15.循颈
16.上颊
17.至目锐眦
18.却入耳中
19.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
20.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8.4 《中医大辞典》
手太阳小肠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8.5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与督脉在项部大椎穴处相交,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缺盆沿颈旁向上至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内眼角,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8.6 《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其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经气于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9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单侧共19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五输穴
9.2.5 八脉交会穴
9.2.6 交会穴
● 所属经 √交会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 本
部位:外踝之后
9.4 标
部位:命门(目)之上1寸
10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病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像牵引,上臂痛得像折断。
本经穴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10.2 《脉书·十一脉》
[阴阳本] 是动则病: 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脱,似折。
10.3 《针灸学》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病候为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10.4 《中医大辞典》
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颔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10.5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太阳小肠经发病,主要表现为肠道疾患、头面五官疾患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腹痛、胀,痛引腰脊,泄泻或便闭不通;咽部痛、腮肿、耳聋、目黄、项强,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6]
11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主治病证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治对比:
12 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按:此篇论精、气、津、液、血、脉六名。)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耳中宗脉之所聚。……脉有所竭者,故耳鸣。(按:此指“液”主灌目精而濡养孔窍,可为本经主液作解。)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此篇论六腑病及取用下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