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triple-warmer channel of hand shaoya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aoyang Sanjiao Channel of Han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haoyang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3]。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手少阳三焦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头面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或遗尿,水肿,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痛,颊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本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4 五行
火
8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径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穴] 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渎,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交会穴] 瞳子髎,上关,颔厌,悬厘,肩井(足少阳);秉风,颧髎,听宫(手太阳),大椎(督)。
【语译】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颈旁,联系耳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耳后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2)足阳明胃经部分:从手少阳三焦经之肩后天髎穴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散布入任脉之膻中穴(气会穴),再散络心包,下膈内而循行之,此皆属三焦经。(1)手少阳三焦经部分:起自小指、次指外侧端处关冲穴,从关冲上第四、五指之间液门穴、中渚穴,循手腕表上行至阳池穴,出臂外两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等穴,上贯肘入清冷渊穴,从清冷渊循臂臑外,上肩循消泺、豸臑会、肩髎、天髎穴,从天髎穴交出足少阳胆经。
(3)手少阳三焦经部分:其支者,从任脉膻中穴上,偏外斜出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上颈项本经之天牖穴。从天牖循系耳后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从颅息直上耳角之角孙穴,经丝竹空穴绕耳以屈下至眼眶骨旁之和髎穴及耳门穴。
(4)足少阳胆经部分:其本支之别支者,从耳后出走耳前,过足少阳胆经客主人穴(上关穴)之前,交面脸颊至目锐眦之外,以交于足少阳胆经。
8.2 《脉书·十一脉》
[阴阳本] 耳脉: 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8.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阳三焦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面颊,当外眼角丝竹空后交于足少阳胆经。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9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9.1 本经腧穴
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面颊,当外眼角丝竹空后交于足少阳胆经。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3)。
图3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起自手无名指(第四指)外侧末端指甲旁之关冲穴(井穴),经第四、五指缝间之液门穴(疗穴),再上行一寸第四、五掌骨间之中渚穴(输穴),经手腕前表陷中之阳池穴(原穴),再沿腕后尺、桡骨间之外关(疗穴),腕背上尺、桡骨间三寸支沟穴(经穴),上行经会宗、三阳络、四渎等穴,行至肘尖(尺骨鹰嘴)后方凹陷中之天井穴(合穴),肘上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渊穴,再上为消泺穴,再上为三角肌下方之臑会穴,行肘中即手臂外侧上行,至肩峰后下方臑上陷之肩髎穴(疗穴),再上肩胛骨上角处之天髎穴,行至下颔角后方,耳下一寸之天牖穴,经颈动脉后方耳后尖角陷之翳风穴(疗穴),上头颅耳后方之瘈脉穴,绕耳后上至颅息穴,至耳尖上方发际之角孙穴,并环行至耳前,开口时呈凹陷处之耳门穴(疗穴),从耳廓根上缘平行至颞浅动脉旁之和髎穴,前平行至眉尾之丝竹空穴(疗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五输穴
9.2.5 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6 八脉交会穴
9.3 本
9.4 标
10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病
患手少阳三焦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部、耳、喉、胸胁、发热病,有下列病候:耳鸣、听觉减退、咽喉肿痛闭塞、头痛、自盗汗、眼外角痛、颊痛、耳后痛、肩臑痛、肘臂外缘痛、无名指不能运转。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语译】
本经穴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不好使用。
10.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其病: 病产(生)聋,囗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阳之脉。
10.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阳三焦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阳三焦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头面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或遗尿,水肿,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痛,颊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11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主治病证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侧头、耳、胸胁、咽喉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部位 | 主治 | |
关冲* | ||
指间 | ||
中渚* | ||
阳池* | 腕 | |
外关* | 前臂 | |
支沟* | 前臂 | |
前臂 | ||
前臂 | ||
前臂 | ||
天井* | 肘 | |
上臂 | 上肢痹痛、目黄 | |
清泺 | 上臂 | |
上臂 | 上肢痹痛 | |
肩髎* | 肩 | 肩臂挛痛不遂 |
肩 | ||
肩臂部:局部疾患为主 | ||
颈 | ||
翳风* | 耳 | |
耳 | ||
耳 | ||
耳 | ||
耳门* | 耳前 | |
耳前 | ||
丝竹空* | 眉梢 | 头痛,目疾 |
颈、侧头部:侧头、耳、目疾患 |
11.1 主治对比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经腧穴主治以“耳聋”症最为多见,其次则是肩、肘、臂等处的外经病症。
本经穴主治耳聋,可以上溯“阴阳十一脉”的关于“耳脉”的命名。表明此脉与耳具有主治上的联系,其主治即以“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三病为主。
“颊痛”在腧穴主治中只有“颔痛”,这是指颞侧的头面痛,证属少阳头痛,不能只看成下颔痛,颔厌穴所在是“颔”的上界。
“目外(锐)眦痛”在腧穴主治中只称“目痛”,未加细分。“嗌肿”作为“嗌外肿”,其范围也有所扩大。经脉病证与腧穴主治两者是相符合的。
12 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按:此篇分析精、气、津、液、血、脉。)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按:此篇分手足六经厥或厥逆。)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按:此篇论六腑病取下合穴。)
13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0.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8.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1.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