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期前收缩

目录

1 拼音

shì xìng qī qián shōu suō

2 英文参考

premature ventricualr contraction

premature 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premature ventricular systole

PVB

PVC

PVE

PVS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Vp

VPB

VPC

3 注解

4 疾病别名

室性早搏,室性过早搏动,室性期外搏动,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VPBs

5 疾病代码

ICD:I49.8

6 疾病分类

心血管内科

7 疾病概述

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亦称室性过早搏动(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VPBs)简称室性早搏,是指在窦性激动尚未到达之前,自心室中某一起搏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心脏“停跳”感,也有无症状者。期前收缩次数过多时自觉“心跳很乱”,可有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昏、乏力,摸脉有间歇。

8 疾病描述

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亦称室性过早搏动(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VPBs)简称室性早搏,是指在窦性激动尚未到达之前,自心室中某一起搏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器质性心脏病和正常人均可见到。从胎儿直至高龄者均可发生。

9 症状体征

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心脏“停跳”感,也有无症状者。期前收缩次数过多时自觉“心跳很乱”,可有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昏、乏力,摸脉有间歇。这是由于期前收缩后的心搏增强和期前收缩后的代偿间歇所引起。心悸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而焦虑又可使儿茶酚胺增加,使室性期前收缩更为频繁。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通常很少影响每分钟心排血量。实验表明,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5 次/min)患者,当室性期前收缩在20 次/min 以下时,每分钟心排血量减少10%~15%;当出现二联律、叁联律时,每分钟心排血量可减少15%~25%。当发生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时,心排血量就会受到明显影响,症状就会更明显。如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则往往可使心脏病的症状加重或诱发发作。

10 疾病病因

1.自主神经功能因素 此系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左心室内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 在有室性期前收缩而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测,56%~75%患者检出左心室内假腱索。

3.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期前收缩也多见于器质性因素,例如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各种病因的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4.电解质平衡失调

(1)低血钾:易引起自律性增高,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房室传导阻滞。

(2)低血镁:低血镁时易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也可诱发与触发活动有关的心律失常。低血镁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

5.药物 许多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可致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洋地黄。

11 病理生理

大多数室性期前收缩是由于折返引起的,少部分是由自律性异常和触发性激动所引起的。

12 诊断检查

诊断:

1.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 分级法(表1) 这是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缩复杂程度分级最常用的参考系统。

2.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

(1)不具有临床意义的室性期前收缩:亦称功能性或良性室性期前收缩,多发生在正常健康人,一般无症状或有轻微症状,血流动力学无障碍,也无严重后果。

(2)具有临床意义的室性期前收缩:亦可称器质性室性期前收缩,如下述:①同时存在心脏病的临床依据:如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发作等。②伴有基础心电图异常: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肥厚或其他心律失常者。③运动后或心率增快后室性期前收缩增多。④在40 岁以上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出现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能有潜在的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室性期前收缩十分常见,单用上述方法判定,有其局限性,不能单纯依赖心电图图形去分析,必须结合临床实际才能有的放矢。首先要查清病史,结合临床症状、体检及辅助检查,判定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药物或电解质等因素的影响,结合上述的分类、分级、分型方法进行综合判断,才能正确地对室性期前收缩进行评价和预后的评估。

实验室检查:目前尚无相关资料报道。

其他辅助检查:主要依据心电图检查。

1.室性期前收缩的典型心电图特点

(1)提早出现的QRS-T 波群:其前没有和其有关的异位P 波。

(2)QRS 波群宽大畸形:粗钝或有切迹,时间一般大于或等于0.12s。

(3)T 波方向常与QRS 波主波方向相反:为继发性T 波改变。

(4)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5)如为同一异位兴奋灶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则室性期前收缩与前一个心搏有固定的联律间期(配对间期、配对时间)。

13 鉴别诊断

室性期前收缩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下列心律失常相鉴别。

1.室性期前收缩与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

2.室性期前收缩与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

3.室性期前收缩伴室性融合波与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鉴别

4.心房颤动时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鉴别

14 治疗方案

针对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目的有:①改善症状;②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即预防心源性猝死。

1.室性期前收缩的药物治疗对策

(1)无器质性心脏病、无明显症状者,不必用药,应向患者解释清楚。

(2)无器质性心脏病,有症状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可先用镇静剂,无效时可选用美西律(慢心律)、普罗帕酮;心率偏快、血压偏高者可用β受体阻滞药。

(3)有器质性心脏病伴轻度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只处理基础心脏病,不必用针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药物。如室性期前收缩引起明显症状者则参考(2)用药。

(4)有器质性心脏病并有较重的心功能不全:尤其是成对或成串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宜选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美西律(慢心律),其次才选用普罗帕酮、莫雷西嗪(乙吗噻嗪)、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以上药物无效时可短期慎用丙吡胺或阿普林定。紧急情况下可静脉给药,必要时联合用药。

(5)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宜静脉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无效者用普鲁卡因胺等。急性心肌梗死后期及陈旧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可参考(3)、(4)用药。宜首选β受体阻滞药和胺碘酮。

(6)室性期前收缩伴发于心力衰竭、低血钾、洋地黄中毒、感染、肺心病等情况时,应先治疗上述病因。

(7)曾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史,或在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间歇期时的室性期前收缩(大多为R-on-T 型室性期前收缩),应选用曾对室性心动过速有效的药物,来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无论何种期前收缩,有特定病因者在去除病因后期前收缩即可消失,不宜盲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2.射频消融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性期前收缩症状明显者,可考虑应用此方法治疗。

15 并发症

如出现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可引起头晕、乏力,甚至诱发心绞痛发生。

16 预后及预防

预后:室性期前收缩大量出现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其预后决定于产生室早的基本原因、心脏病变的程度、全身情况及室早出现的频率和性质。这些因素的不同,室早的预后差别较大,从仅有轻微心悸症状到发生猝死。大多数功能性室早无基础心脏病,也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预后良好。业已证明室早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和冠心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指标,器质性室早最重要的是增大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因此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出现的室早应积极控制,以预防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低猝死的危险。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期前收缩的原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心肌供血,改善心脏功能等;预防外感;正确、按时服药。

2.避免精神紧张,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起居有常,勿过劳;戒烟酒,减少本病的诱发因素;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腻的食品。

3.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17 流行病学

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有报告经动态心电图连续观察8h、12h、24h、48h,分别有14%、44%、50%、73%的正常人出现室性期前收缩。Bleiter 用动态心电图对1108 人(其中98%为能走动或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门诊病人)连续观察记录10h,有60%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大多为室性期前收缩),18%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大多为室上性期前收缩),仅11%心律完全正常。室性期前收缩10 岁以下儿童较少见。

18 特别提示

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期前收缩的原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心肌供血,改善心脏功能等;预防外感;正确、按时服药。避免精神紧张,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起居有常,勿过劳;戒烟酒,减少本病的诱发因素;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腻的食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