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法

目录

1 拼音

shí sì fǎ

2 概述

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1]。见金·窦杰《针经指南》。原称“手指补泻法”,即动、退、进、搓、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1]

后世医家继承了窦氏的学说,并各有体会和发挥[2]

明·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略去捻法而增加提法,并指出了各法的用途[2][2]。《针灸大全·金针赋》:“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沉重豆许日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明·汪机《针灸问对》载“切、摇、退、动、进、循、摄、努、搓、弹、盘、扪、按、提”十四法,是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2][2]

3 十四法详细介绍

3.1 动法

动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首:“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源于《难经·七十八难》:“动而伸之。”[3]

3.2 退法

退法为针刺手法名。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意指退到浅部再略作停留,才可出针。近代退针的方法,一般从深部缓缓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气缓,当针下不觉沉紧时随即出针。[4]

3.3 进法

进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指入针后,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称“进针”是指下针时须“神气定,息数匀”,并正确取穴,与本法不同。[5]

3.4 搓法

搓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是指行针过程中将针往一个方向捻转而言。因得气而针被吸紧。在紧度适宜的情况下,结合提插捻转可以出现凉感或热感。《针经指南》列作十四法之一:“搓者,凡令病人觉热,向外卧针,似搓缐之状,勿转太紧;治寒向里卧针,依着转法,以为搓也。”《针灸问对》解释:“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日搓以使气。”《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其十二手法中称为“指搓”,用法相同。[6]

3.5 盘法

盘法为针刺手法名。是专用于腹部的一种针刺手法,针刺入腹部穴位后,将针扳倒进行盘转。《针灸问对》:“盘,如针腹部软肉去处,只用盘法……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故曰:盘以和气。”在龙虎升降法中用此。[7]

盘法

3.6 摇法

摇法为针刺手法名。指出针时摇动针体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摇者,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出者是也。”《针灸问对》:“摇,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日摇以行气,此出针之法也。”《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十二手法中称为“针摇”,用法类似。[8]

摇法[9]

3.7 弹法

弹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是弹动针柄的一种手法,具有催气和行气的作用。弹法一般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针经指南》上有“弹者,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如泻不可用也。”《针灸问对》:“用大指弹之,象左补也。用次指弹之,象右泻也。每穴各弹七下,故日弹以催气。”[10]

弹法[11]

3.8 捻法

捻法为针刺手法名。捻同“撚”,用手指一前一后转动的意思。《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捻者,以手捻针也,务要识手左右,左为外,右为内,慎记耳。”《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12]

参见“左右转”:[13]

左右转为刺法术语。指针刺操作时的捻转方向。《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即右手持针,当大指向前、食指退后,称为左转或外转;大指向后,食指向前,称为右转或内转。后世根据捻转提出补泻手法多种,参见捻转补泻条。

左右转

3.9 循法

循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是催气速至的手法之一。《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是也。”此法多在得气缓慢之时用之,以催气速至。循时用力不可大,一般以顺经方向为宜。[14]

循法[14]

3.10 扪法

扪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起针之后用手指扪按穴位。出《针经指南》:“扪者,凡补时用手扪闭其穴是也。”指出针后,以手指扪按穴位,掩闭针孔,无令正气外泄的方法。补法多用之。《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操作相同。《医学入门》:“扪者摩也,如痛处未除,即于痛处扪摩使痛散也。”此将扪解释抚摩动作。[15]

3.11 摄法

摄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用手指甲掐、切、抓、捏经络部位的方法。是行气的辅助手法之一。《针经指南》:“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甲上下切,使气血自得通行也。”[16]

3.12 按法

按法为针刺手法名。1.指针刺时用手指按压穴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2.按针加力而言,是增强针感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按者,以手拈(即捏)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是也。”《金针赋》:“沉重豆许日按。”《医学入门》:“按者,插也。”可见针刺时向下插针为按,与提法对举。[17]

参见“提法”:提法为针刺手法名。与按(插)法对举,指将针上退的动作。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吸气五口……故日提以抽气。”[18]

3.13 爪法

爪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针刺时用拇指指甲爪掐穴位以便于准确进针的方法。为《针经指南》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针经指南》记载:“凡下针,用手揣摸穴处,以指爪切掐其处,针方有准。”后《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针灸问对》将爪法内容附于切法之后,表明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19]参见切法。

3.14 切法

切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针刺前用手大拇指甲切压穴位,以使局部气血宣散便于进针的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针灸问对》进一步解释为:“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围掐而动之,如刀切割之状。”[20]

4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1.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52.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7.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60.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7.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0.
  9. ^ [9] 王富春主编.刺法灸法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50.
  11. ^ [11] 王富春主编.刺法灸法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
  12. ^ [1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5.
  13. ^ [1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7.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74.
  15. ^ [1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2.
  16. ^ [1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99.
  17. ^ [1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96.
  18. ^ [1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57.
  19. ^ [1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0.
  20. ^ [2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