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Shímén CV5[中国针灸学词典]
Shīguān KI18[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ímé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经穴名·石门
穴位 | 石门 | ||
---|---|---|---|
汉语拼音 | Shimen | ||
罗马拼音 | Shihmen | ||
美国英译名 | Stone Gat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CV5 | |
日本 | 5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C5 | |
富耶氏 | VC5 | ||
德国 | KG5 | ||
英国 | Cv5 | ||
美国 | Co5 |
石门为经穴名(Shímén CV5,RN5)[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利机(《针灸甲乙经》),精露(《针灸甲乙经》),丹田(《针灸甲乙经》)、命门(《针灸甲乙经》),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经》),三焦募(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穴名解》将其列为石门穴的别名)。属任脉[2]。石门是三焦的募穴。石即岩石,门即门户,此穴能治下腹硬块之石积病,并有绝孕之说,故名石门。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呕吐,腹胀,痢疾,便秘,淋证,气淋,血淋,瘾瘕,阴缩入腹,呕吐血,食谷不化,现又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小腹痛,痛经,尿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子宫内膜炎等。
4.1 石门穴的别名
利机(《针灸甲乙经》),精露(《针灸甲乙经》),丹田(《针灸甲乙经》)、命门(《针灸甲乙经》),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经》),三焦募(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穴名解》将其列为石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石即岩石,门即门户,此穴能治下腹硬块之石积病,并有绝孕之说,故名石门。
石,坚也。指坚硬与不能生长谷物之处。石通实,不通。门,物之孔窍曰门,经气开阖之处。不能生长谷物的土地称为石田,不能生育的女性称为石女。刺之有使人不孕之说,故名。《白虎通》谓:“门以闭藏自固也。”如深山蕴玉称为宝藏,储藏货财,大者称宝库,小者称石柜。人之子宫精室,犹蕴椟之藏也。穴在脐下2寸,以此为生命之本,丹田之地,当护之则坚固如石,有此封藏之闭,乃能蕴育种子,以待发生成长,故喻此表面穴位为“石门”,即犹石室之门也。[3]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下腹[4]
4.6 石门穴的定位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4.7 石门穴的取法
在脐下2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仰卧位,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上2/5与下3/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穴[6]。
快速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3横指处即是石门穴[7]。
4.8 石门穴穴位解剖
石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4.9 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石门穴系三焦之募穴,有理气止痛、通利水道之功。本穴主治腹痛坚硬,大便闭结,经闭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等证,针之可愈。女子及孕妇慎用,可至绝子。《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堕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
4.10 石门穴主治病证
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呕吐,腹胀,痢疾,便秘,淋证,气淋,血淋,瘾瘕,阴缩入腹,呕吐血,食谷不化,现又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小腹痛,痛经,尿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子宫内膜炎等。
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等。
石门穴主治腹痛、水肿、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带下、崩漏。
石门穴主治 月经不调,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遗精,阳痿;呕吐,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小便不利,淋证;瘾瘕,奔豚,疝气,水肿。
现又多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等。
石门穴主治小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泄泻,痢疾,遗尿,尿闭,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尿潴留,高血压等。
治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气淋,血淋,产后恶露不下止,阴缩入腹,奔豚,水肿,呕吐血,食谷不化,肠炎,子宫内膜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外阴部放散。
直刺1~2寸。
注意:孕妇慎用。
女子及孕妇慎用,可至绝子。《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堕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
4.11.2 灸法
可灸。
4.12 石门穴的配伍
石门配三焦俞,属俞募配伍,有调补三焦,气化水液的作用,主治腹胀,腹水,癃闭。
石门配商丘,有通达下焦,运化水气的作用,主治少腹坚痛,下引阴中。
石门配气海,有温下焦,补元气,固精血的作用,主治下元亏损崩中漏下。
石门配大肠俞,有补下焦,行水气的作用,主治大便不禁,肠鸣腹痛。
石门配归来,有清热去湿的作用,主治疝气,少腹胀满,月经不调。
石门配三焦俞、关元、三阴交,治癃闭、遗尿、崩漏、月经不调、痛经。
4.13 特效按摩
对于女性来说,石门穴不太适宜指压,也最好不要灸,可能引起不孕,可用蘸上姜汁的热毛巾热敷。
4.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脐下疝绕脐痛,石门主之。奔豚气上,腹膜胀,茎肿先引腰,后引小腹,腰髋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石门主之。三焦胀者,石门主之。水肿腹大,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心腹中卒痛而汗出,石门主之。气痛,癃,小便黄,气满塞,虚则遗溺,身时寒热,吐逆,溺难,腹满,石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腹胀坚硬,支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结成块,崩中漏下。灸亦良,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止。
《针灸大成》:主伤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奔豚抢心,腹痛坚硬,卒疝绕脐,气淋,血淋,小便黄,呕吐血,不食谷,谷不化,水肿,水气行皮肤,小腹皮敦敦然,气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结成块,崩中漏下。
4.15 石门穴研究进展
4.15.1 对性腺的影响
对成年女性,针刺石门的避孕率很高。动物实验中亦观察到,艾灸“石门”,未能受孕的雌性大鼠,其生殖器并无明显变化,可能是针刺引起孕激素和雌激素的过剩分泌,并借助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阻碍卵泡的成熟和排卵。
4.15.2 对血压的调整
4.15.3 对心电图的影响
5 经穴别名·石门
石门为经穴别名。“门”疑繁体“关”之误,即石关。见《西方子明堂灸经》。
穴位 | 石关 | ||
---|---|---|---|
汉语拼音 | Shiguan | ||
罗马拼音 | Shihkuan | ||
美国英译名 | Stone Pas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KI18 | |
日本 | 18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18 | |
富耶氏 | R18 | ||
德国 | N18 | ||
英国 | K18 | ||
美国 | Ki18 |
石关为经穴名(Shīguān KI18)。出《针灸甲乙经》。《太平圣惠方》作右关[9]。别名石阙。属足少阴肾经。石关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石即岩石,关即关要,腹水病古称石水,此穴为治疗石水要穴,故名石关。石关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饮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秘,脊强,不孕,呕吐,腹胀,泄泻,现代又多用石关穴治疗食道痉挛,胃痉挛,肠炎,食管痉挛,盆腔炎,不孕症,痛经,结膜充血,尿路感染等。
5.1 石关穴的别名
石阙(《备急千金要方》),右关(《太平圣惠方》),石门(《西方子明堂灸经》)。
5.2 出处
5.3 穴名解
石即岩石,关即关要,腹水病古称石水,此穴为治疗石水要穴,故名石关。
石,《释名·释山》:“山体曰石,石格也,坚捍格也。”并有坚大、坚硬之义,《汉书·匈奴传》:“石画之臣甚众。”师古注:“石言坚固如石也。”《物理论》:“土之精曰石。”粮食亦土之精也,故通食。关,关隘,要地。石关,汉宫名。借喻为如食物在胃之宫室也。石水,为水肿病之一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阴阳斜结,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张注:“石水,肾水也。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此穴在脐上3寸,旁5分处,与胃经的关门穴平,正当幽门之处,为水谷入肠之大关,其坚如石,故喻名石关。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上腹[10]
5.6 石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石关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石关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石关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
另说在脐上2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上2寸,旁开1.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
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
5.7 石门穴的取法
石关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仰卧位,当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下1寸,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11]。
5.8 石门穴穴位解剖
石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八肋间神经。皮肤由第七、八、九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胃,横结肠及胰体。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
5.9 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石关穴系胃经与冲脉之会穴,亦有调理肠胃作用。主治大便闭塞,气结肠满,妇人不孕等。本穴平于任脉之建里及足阳明之关门。其所应症,多为坚满充实之症,如大便不通、心下硬满、哕噫、腹痛、气淋、小便黄、脏有恶血、血上冲,多属肝脾范畴之郁结症。
5.10 石门穴主治病证
石关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饮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秘,脊强,不孕,呕吐,腹胀,泄泻,现代又多用石关穴治疗食道痉挛,胃痉挛,肠炎,食管痉挛,盆腔炎,不孕症,痛经,结膜充血,尿路感染等。
石关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饮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秘、脊强、不孕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
5.11.2 灸法
可灸。
5.12 石门穴的配伍
石关配内关、足三里,有宽中理气,调和胃肠的作用,主治胃痛,腹痛,呕吐,膈肌痉挛。
5.13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8.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5.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2-373.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1.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6.
- ^ [10]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 ^ [1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5.
-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