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eczem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湿疮(eczema[1])为病名[2]。是指以多形损害,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为过敏性炎症皮肤病。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栗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手部者,称瘑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
4 湿疮的病因病机
湿疮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
5 湿疮的诊断
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湿疮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5.1 急性湿疮
起病较快,常对称发生,可发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亦可泛发于全身,但以面部的前额、眼皮、颊部、耳部、口唇周围等处多见。初起皮肤潮红、肿胀、瘙痒,继而在潮红、肿胀或其周围的皮肤上,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皮损群集或密集成片,形态大小不一,边界不清。常因搔抓而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流滋、结痂。自觉瘙痒,轻者微痒,重者剧烈瘙痒呈间隙性或阵发性发作,常在夜间增剧,影响睡眠。皮损广泛者,可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
5.2 亚急性湿疮
多由急性湿疮迁延而来,急性期的红肿、水疱减轻,流滋减少,但仍有红斑、丘疹、脱屑。自觉瘙痒,或轻或重,一般无全身不适。
5.3 慢性湿疮
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疮反复发作而来,也可起病即为慢性湿疮,其表现为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皮纹显著或有苔藓样变,触之较硬,暗红或紫褐色,常伴有少量抓痕、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间有糜烂、流滋。自觉瘙痒剧烈,尤以夜间、情绪紧张、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时为甚。若发生在掌跖、关节部的易发生皲裂,引起疼痛。病程较长,数月至数年不等,常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肢软等全身症状。
5.4 特定部位及特殊类型的湿疮
湿疮虽有上述共同表现,但由于某些特定的环境或特殊的致病条件,湿疮可有下列特殊类型。
(一)头面部湿疮发于头皮者,多有糜烂、流滋,结黄色厚结,有时头发粘集成束状,常因染毒而引起脱发。发于面部者,多有淡红色斑片,上覆以细薄的鳞屑。
(二)耳部湿疮好发于耳窝、耳后皱襞及耳前部。皮损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及裂隙,耳根裂开,如刀割之状,痒而不痛,多对称发生。
(三)乳房部湿疮主要发生于女性,表现为皮肤潮红、糜烂、流滋,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自觉瘙痒,或有皲裂而引起的疼痛。
(四)脐部湿疮皮损为鲜红色或暗红色斑片,有流滋、结痂,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肤。常有臭味,亦易染毒而出现红肿热痛,伴发热畏寒,便秘溺赤。
(五)手部湿疮皮损形态多种,可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反复发作,可致皮肤粗糙肥厚。冬季常有皲裂而引起疼痛。发于手背者,多呈钱币状;发于手掌者,皮损边缘欠清。
(六)小腿部湿疮多见于长期站立者,皮损主要发于小腿下三分之一的内外侧。常先有局部青筋暴露,继则出现暗红斑,表面潮湿、糜烂、流滋,或干燥、结痂、脱层,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常伴有臆疮。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出现皮肤肥厚粗糙,色素沉着或减退。
(七)阴囊湿疮多发于阴囊,有时延及肛门周围,少数累及阴茎。;急性期潮红、肿胀、糜烂、渗出、结痂;慢性期则皮肤肥厚粗糙,皱纹加深,色素沉着,有少量鳞屑,常伴有轻度糜烂渗出。病程较长,常数月、数年不愈。
(八)婴儿湿疮多发于头面部,尤常见于面部,在面部者,初为簇集性或散在的红斑或丘疹。在头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腻性的鳞屑和黄色痂皮。轻者,仅有淡红的斑片,伴有少量鳞屑,重者出现红斑、水疱、糜烂,浸淫成片,不断蔓延扩大。自觉瘙痒剧烈,患儿常有睡眠不安,食欲不振,一般1—2岁之后可以痊愈,若2岁后反复发作,长期不愈,且有家族史、过敏史者称为四弯风。
(九)四弯风一般分为婴儿期、儿童期、成人期。婴儿期皮损为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流滋、结痂、脱屑。好发于头面、躯干、四肢。儿童期皮损呈局限性、对称性,多为干燥常有鳞屑的丘疹,或为边缘清楚的苔藓样斑片,因搔抓而有抓痕、表皮剥脱、血痂。少数可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正常皮色或棕褐色的丘疹,初起较大,颜色潮红,日久变硬,色褐。多见于肘窝、胭窝或四肢伸侧。成人期皮损类似播散性牛皮癣,皮损为多数密集的小丘疹,常融合成片,苔藓样变明显,其上有细薄鳞屑。好发于颈部、四肢、眼眶周围。自觉剧烈瘙痒。部分患者伴有消瘦、便溏、纳呆、神疲乏力、头晕、腰酸、发育不良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清中18E增高。
6 需要与湿疮相鉴别的疾病
6.1 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疮相鉴别
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以红斑、潮红、肿胀、水疱为主,形态较单一,边界清楚,去除病因后很快痊愈,不复发。
6.2 牛皮癣与慢性湿疮相鉴别
牛皮癣皮损好发于颈项、四肢伸侧、尾骶部。初为多角形扁平丘疹,后融合成片,典型损害为苔藓样变,皮损边界清楚,无糜烂渗出史。
7 湿疮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风热蕴肤
湿疮·风热蕴肤证(eczema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massing in skin)是指风热蕴肤,以红色丘疹为主,可见鳞屑、结痂、渗出不明显,发病迅速,泛发全身,瘙痒剧烈,舌质红,苔舌薄黄,脉浮数或弦数为常见症的湿疮证候。
7.1.2 湿热浸淫
湿疮·湿热浸淫证(eczema with dampness-heat inundation pattern)是指湿热浸淫肌肤,以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丘疱疹密集,瘙痒无休,抓破后渗液流汁,伴身热不扬、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腻,脉滑或数为常见症的湿疮证候。
7.1.2.1 症状
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滋;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于,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7.1.2.2 辨证分析
湿热浸淫,热重于湿,故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于,尿短赤;湿热浸淫肌肤则瘙痒无休,渗液流汁;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湿热之象。
7.1.2.3 治法
清热利湿。
7.1.2.4 方药治疗
7.1.3 脾虚湿蕴
湿疮·脾虚湿困证(eczema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蕴于肌肤,以发病较缓,皮损淡红,散在丘疹、丘疱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舌苔白或腻,脉弦缓为常见症的湿疮证候。
7.1.3.1 症状
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流滋,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7.1.3.2 辨证分析
饮食不节,日久伤脾,脾虚生湿,蕴积肌肤,故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脾虚湿阻中焦则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为脾虚湿蕴之象。
7.1.3.3 治法
7.1.3.4 方药治疗
7.1.4 血虚风燥
湿疮·血虚风燥证(eczema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纳差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弦为常见症的湿疮证候。
7.1.4.1 症状
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7.1.4.2 辨证分析
久病耗伤阴血,或脾虚生化之源不足,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阴血不足则口干不欲饮,脾虚则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为血虚风燥之象。
7.1.4.3 治法
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7.1.4.4 方药治疗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瘙痒不能人眠者,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7.2 外治法
7.2.1 急性湿疮
初起仅有皮肤潮红而无流滋者,以清热安抚、避免刺激为原则,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外洗,或用10%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若糜烂、水疱、流滋较多者,以收敛清热止痒为原则,可选用马齿苋水洗剂,黄柏溶液外搽或蒲公英、龙胆草、野菊花、炉甘石、明矾各20g,煎水待冷后湿敷,或2%~3%硼酸水、0.5%醋酸铅外洗;急性湿疮后期,滋水减少、结痂时,以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消除残余炎症为原则,可选用黄连软膏、青黛膏外搽。
7.2.2 亚急性湿疮
以消炎、止痒、干燥、收敛为原则,有少量流滋者,选用苦参汤、三黄洗剂湿敷外搽;无流滋者,可选用青黛散、祛湿散、新三妙散等油调外敷或黄柏霜外搽。
7.2.3 慢性湿疮
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为原则。可选用各种软膏、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如青黛膏、5%硫黄软膏、5%一10%复方松馏油软膏、湿疮膏、皮脂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及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