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蕈

目录

1 拼音

shé xùn

2 英文参考

carcinoma of tongu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舌蕈为病名[1]。见《梅氏验方新编》第一集:“舌蕈,生舌上,出血不止,即不救”。即舌岩[1]

舌岩(lingual carcinoma[2])为病名[3]。岩通癌[3]。又称舌蕈[3]、舌菌[3]。是指生于舌部的岩[3]。即舌恶性肿瘤[3]。以舌体赘生肿块如菌,坚硬溃烂为主要表现。舌岩在口腔岩症中较为常见,其恶性程度高,晚期常累及颈、颌部,预后不佳。

《纱科真诠》:“舌岩,舌根腐烂如岩。”

《尤氏喉科秘书·舌菌》:“舌菌,属心经火多,因气郁而生。生舌上,或如木耳,或如菌状,其色红紫。”

舌蕈相当于西医的舌癌。

4 舌蕈的病因病机

舌岩主要因心脾郁火或外感热毒,痰火瘀毒结滞所致。舌为心之苗,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性炎上,循经上行于舌;或思虑伤脾,脾气久郁,化火生痰;或外感热毒,或嗜烟日久,火毒熏灼,均可导致舌部经络阻塞,气血瘀滞,火毒痰瘀互结为舌菌。

《谦益斋外科医案》上编:“心开窍于舌,心邪郁滞,舌尖结粒,时大时小,久成舌岩重症。”

5 舌蕈的诊断

舌蕈多发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好发于舌中1乃的边缘部位,其次为舌根、舌面及舌尖部。口腔粘膜白斑、卫生不良、经久不愈的溃疡、假牙等长期慢性刺激,都可能诱发本病。

初起在舌部生一硬结,形如豆粒,逐渐形成肿块,按之坚硬,或如菌状,头大蒂小。继而在其中心区出现边缘隆起之小溃疡,渐向深部和周围发展,状若泛莲,或如鸡冠,疼痛难忍,流涎臭秽,触之易于出血。由于舌活动不便利,可致进食及言语困难。随着病变范围增大,有时可导致牙关紧闭。久之可穿腮透舌,延及颈颌,结块肿大而坚硬疼痛。晚期由于舌不能转动,饮食难下,体质日渐衰败而死亡。

6 需要与舌蕈相鉴别的疾病

6.1 舌疮

舌疮为发于舌的溃疡,多见于舌尖、舌边,发病快,病程短,初起即疼痛明显,溃疡周围柔软,局部不高突。常为多发性,或有反复发作。

6.2 结核性溃疡

结核性溃疡多发生在舌背部,溃疡表浅,软,边缘不整齐,表面粗糙,色灰黄污浊,疼痛显著,触之更甚。

7 舌蕈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心脾郁火

舌岩·心火炽盛证(lingual carcinoma with blazing heart fire pattern)是指心火炽盛,以舌体有坚硬的肿物增大较快,以致舌体活动不利,肿块破溃后,创面高低不平,糜烂流涎,臭秽难闻,易于出血,疼痛难以忍受,伴心烦、失眠,口渴、尿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舌岩证候[3]

7.1.1.1 症状

舌体肿物坚硬,如菌如豆,或有腐烂,流涎秽臭,疼痛难忍;伴心烦失眠,口渴尿赤;舌尖红,苔黄,脉数。

7.1.1.2 辨证分析

心脾郁火循经上攻,结于舌部,火毒蕴络,故舌体肿物坚硬,疼痛难忍;火毒炽盛,热盛肉腐,故有糜烂;热毒熏灼,故流涎秽臭;心主神明,心火盛则扰乱神明,故心烦失眠;火易伤津,故口渴;心移热于小肠,故尿赤;舌尖红、苔黄、脉数均为火热之象。

7.1.1.3 治法

清心降火,解毒化郁。

7.1.1.4 方药治疗

导赤散加减。

7.1.2 脾胃火毒

舌岩·湿毒蕴结证(lingual carcinomawith dampness-toxin amassment pattern)是指湿毒蕴结,以舌体胖肿,肿块多位于舌的两旁及舌下,肿块较大,舌体转动不利,肿胀可波及咽喉,以致吞咽困难,呼吸不利,肿块破溃后,可渗流津血,糜烂腐溃,臭秽难闻,可伴发热,口渴,便秘,尿黄,纳差,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舌岩证候[3]

7.1.2.1 症状

舌体胖大,肿块凸起坚硬,增大较快,糜烂溃疡,味臭难闻;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

7.1.2.2 辨证分析

脾胃火盛,热毒蕴结,阻络蚀肉,故舌体胖大,肿块凸起坚硬,增大较快,糜烂溃疡,味臭难闻;火毒炽盛,故发热;火盛伤津,故口渴、便秘、尿黄;苔黄腻而厚、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7.1.2.3 治法

清泄火毒。

7.1.2.4 方药

黄连解毒汤加减。

7.1.3 阴虚火旺

舌岩·阴虚火旺证(lingual carcinoma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舌体肿大溃烂,流出少许血水,肿块周围舌组织同时溃烂,舌黏膜上皮脱落,色红不鲜,疼痛剧烈,整个舌体如煮熟的红枣,伴午后潮热,朝轻暮重,腰酸腿软,头昏耳鸣,舌质绛红,舌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舌岩证候[3]

7.1.3.1 症状

舌紫赤肿痛,溃烂臭秽,转动不便,妨碍进食;伴身热口渴、日渐消瘦;苔黄,脉细数。

7.1.3.2 辨证分析

肾阴亏损,水不制火,相火上炎,火毒蕴结于唇,故舌紫赤肿痛;热盛肉腐,故溃烂臭秽;舌肿痛溃烂则转动不便而妨碍进食。以致摄取营养不足,身体日渐消瘦;身热、苔黄、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7.1.3.3 治法

滋阴降火。

7.1.3.4 方药治疗

知柏地黄汤加减。

7.1.4 气血两虚

舌岩·气阴两虚证(lingual carcinomawith qi-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阴两虚,以舌体肿块破溃,肉芽不鲜,渗流较多血水,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面色少华,可伴低热。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舌岩证候[3]

7.1.4.1 症状

舌体溃烂,甚则穿透舌体,侵犯腮部;伴饮食难下,身体消瘦,面色无华;唇舌淡红,脉沉细无力。

7.1.4.2 辨证分析

热毒久蕴,热盛肉腐,故舌体溃烂,甚则穿舌透腮;舌不能卷送食物,故饮食难下,致胃中空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身体消瘦;血不荣面,故面色无华;唇舌淡红、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7.1.4.3 治法

补气养血。

7.1.4.4 方药治疗

归脾汤加减。

7.2 外治法

对不宜手术者,初期用玉枢丹外敷;舌体溃烂者,搽青吹口散或锡类散;溃疡出血不止者,用蒲黄炭、芦荟、马勃等研末外敷。

7.3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手术。

8 舌蕈患者日常保健

1.注意口腔卫生,去除龋齿、坏牙,纠正不合适的假牙及牙托。

2.积极治疗舌粘膜白斑、慢性溃疡。

3.避免精神刺激,戒烟。

9 关于岩

岩(cancer[4])为病名[5]。是指以肿块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肿瘤[5]。即癌[5]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古代“癌”、“岩”等字义相同且通用: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子,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预后不良,故有绝症之称。本章所讨论的舌菌、茧唇、失荣、乳岩、肾岩是属于外科范畴的岩病,属西医恶性肿瘤范畴。

关于本类疾病的记述,远在隋唐以前的文献就已出现,如《肘后备急方》云:“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小品方》也有“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作石痈”等记载,不过多以“石痈”称之。岩作为病名,始见于宋代文献,如《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云:“癌或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赘,……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古代医籍中,除少数称本病为“癌”外,宋元以来,多以“岩”立名,如“乳岩”、“肾岩”、“舌岩”等。此外尚有不以“癌”、“岩”命名者,如“失荣”、“茧唇”、“石疽”等。总之,历代医家对本病有诸多的描述与论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详见岩条。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6.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4.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