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

目录

1 拼音

shèn yú shèn yán

2 英文参考

pyelonephritisnephropyeliti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中医

肾盂肾炎为病名[1]。系一侧或两侧肾盂和肾实质受非特异性细菌直接侵袭而引起的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1]。一般常伴有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炎症[1]。属祖国医学“淋证”“癃闭”的范畴[1]。多由致病菌沿泌尿道上行性感染所致[1]。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期[1]

3.1 肾盂肾炎的诊断

①急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发病突然,畏寒或寒战高热,腰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体检时肾区、膀胱区及输尿管行径可有压痛,肾区叩击痛,尿镜检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阳性。[1]

②慢性肾盂肾炎:长期不规则低烧,反复急性发作,有些病人仅表现为无症状性细菌尿。久病以后部分患者可并发高血压,甚至出现尿毒症。[1]

3.2 肾盂肾炎的针灸治疗

选穴:急性期以中极、水道、气海、阴陵泉、肾俞、膀胱俞、委阳等穴为主[1]

随证配穴:热甚加曲池、照海;尿血加血海、三阴交;腰痛甚加肾俞、大肠俞。慢性期加脾俞、足三里及肾区压痛处阿是穴2~3个[1]

操作:用提插捻转手法,留针20~30分钟[1]

4 西医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是指肾盂、肾盏以及肾实质的感染[2]。为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尿路感染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与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后者可单独存在,而肾盂肾炎一般都伴有下尿路感染。

肾盂肾炎根据临床表现与病程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的处理与急性肾盂肾炎相似[2]

肾盂肾炎是我国肾衰竭常见原因,多见于女性,尤其在育龄期妇女常见;在肾脏结构异常、结石、膀胱反流等人群发生率也高[2]。好发于20~40岁女性(男女发病之比为1:10)。

肾盂肾炎绝大部分由细菌感染而致,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肠球菌等。肾盂肾炎可单侧或双侧肾脏受累[2]

4.1 肾盂肾炎的病因

肾盂肾炎绝大部分由细菌感染而致,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肠球菌等。肾盂肾炎可单侧或双侧肾脏受累[2]

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主要感染途径是上行性感染,即致病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引起膀胱炎,继而沿办尿管向上蔓延至肾脏,导致肾盂肾炎。正常人在尿道口内1~2厘米处存在少量细菌,但一般不引起感染,因为尿道粘膜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尿液可稀释细菌并将其排出体外;尿中还含有一些抑菌物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粘膜轻度损伤(如月经期、性生活后等)以及尿路流通不畅时,细菌乘虚而入,在肾盂部大最繁殖,而使肾脏致病。由于女性尿道短而宽,女婴尿道口易被粪便污染,故均易发病。

4.2 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

肾盂肾炎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尿痛以及腰背疼痛等,小便常规检查可查出白细胞(脓细胞)和细菌。

慢性期症状一般较轻,可由急性期迁延而来;或急性期虽控制,但经反复发作演变而来。

4.3 肾盂肾炎的诊断

4.3.1 典型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畏寒、寒战、高热,体温可在38~39℃,伴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泌尿系统表现有腹痛、腰痛,向膀胱区放射;肾区叩痛、肋脊角压痛;部分患者伴有尿路刺激症状[2]

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者症状可不典型,可能单纯以发热、全身不适为主,部分患者有腰部不适或腰痛[2]

4.3.2 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者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小便显微镜检查在高倍视野下白细胞>5个[2]

4.3.3 微生物检查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该在患者抗菌治疗前留取清洁中段尿做细菌培养、菌落计数、药敏测定,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选择[2]

4.4 鉴别诊断

肾盂肾炎需要注意与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相鉴别,如肾结核、肾小球肾炎、前列腺炎等[2]

4.5 肾盂肾炎的治疗

4.5.1 一般治疗

患者应多饮水、勤排尿,适当休息[2]

4.5.2 抗菌治疗

肾盂肾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肾盂肾炎抗菌治疗最好参考细菌培养结果[2]

急性肾盂肾炎可选择环丙沙星(0.5g.每日2次)或左氧氟沙星(0.5g,每日1次)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按阿奠西林计500mg,每日3次)口服;严重者可选择头孢呋辛(1.5g,每12小时1次)或头孢曲松(1g.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1~2周[2]

慢性肾盂肾炎可选择上述药物,但疗程应为4~6周以彻底杀死肾组织内细菌[2]

4.5.3 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肾盂肾炎的诱发因素,如结石、尿路梗阻、糖尿病等,需要积极治疗[2]

4.6 肾盂肾炎的预后

一般急性肾盂肾炎90%以上均可迅速治愈,慢性者治愈则相对较困难。

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8.
  2. ^ [2]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7-3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