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shēn

2 英文参考

arsenic (As)

3 砷中毒

砷常称砒霜,是用于制造杀虫药、制菌剂的原料,有极强的毒性,多因接触、吸入或口服导致中毒。生产加工过程吸入其粉末、烟雾或污染皮肤中毒也常见。三氧化二砷经口服5~50mg即可中毒,60~100mg即可致死。[1]

3.1 中毒因素

砷中毒一般由于应用含砷药物剂量过大所致,也可由于误食含砷的毒鼠、灭螺、杀虫药,以及被此类杀虫药刚喷洒过的瓜果和蔬菜,毒死的禽、畜肉类等。三氧化二砷(又称砒霜,红、白信石等)为我国北方农村常用的拌种、杀灭害虫药,毒性很大,其纯品外观和食盐、糖、面粉、石膏等相似,可因误食、误用引起中毒。亦有因饮食被三氧化二砷污染的井水和食物而发生中毒者。母亲中毒可导致胎儿及乳儿中毒。[1]

3.2 临床表现

[1]

1.口服中毒者早期为急性胃肠炎样表现,口中有金属味,口及咽喉部有干、痛、烧灼、紧缩感,声嘶、恶心、呕吐、咽下困难、剧烈腹痛及腹泻,大便呈米汤样,有时有血,可伴里急后重。呕吐物先是胃内容物及米泔水样,继之混有血液、黏液和胆汁,有时杂有未吸收的砷化物小块;呕吐物可有蒜样气味。剧烈吐泻者可导致脱水失盐,引起口渴、尿少、乏力、头晕、腓肠肌痉挛等,严重者则出现发生脱水、酸中毒以至休克。

2.神经系统损害轻者头昏、头痛、口周麻木、全身酸痛等;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表现为躁动、谵妄、抽搐及昏迷,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经治疗脱险者3~20d后部分病例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和精神障碍、肌肉疼痛、四肢麻木、乏力;针刺样异样感觉为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突出表现,由远端向近端呈向心性对称性扩展。

3.一部分病例伴有中毒性心、肝、肾损害。中毒性心肌炎,一般发生于中毒后的3~7d,少数有鼻出血及皮肤出血。

4.剂量反复摄入者中毒表现与上述类同,但起病缓慢,中毒症状程度较轻。

5.砷化氢中毒常有溶血现象。亚急性中毒时出现多发性神经炎的症状,四肢感觉异常,先是疼痛、麻木,继而无力、衰弱,直至完全麻痹或不全麻痹,出现腕垂、足垂及腱反射消失等;或有咽下困难、发音及呼吸障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时发生皮肤潮红或红斑。

3.3 实验室检查

[2]

1.血砷

正常人血砷水平为0.13~8.54μmol/L。其在血中的半衰期很短,因而在临床使用上受到限制,只有在接触砷的当日有变化。

2.尿砷

急性接触后6~12h开始增加,在全身吸收1~2周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尿砷在100~200μg/L考虑砷中毒,>200μg/L为重症砷中毒。

3.发砷

正常人群发砷均值为0.686μg/g,高于1μg/g即可视为异常。口服砷化物后30h仍可在人体头发中检测到砷。

4.心电图

可出现改变,如ST段下降、T波低平、Q-T间期延长,并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5.其他检查

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少数患者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尿糖。可有肝功转氨酶增高。

3.4 诊断

砷中毒的诊断要点为[3] :

根据砷化物的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常可诊断。

3.5 治疗

砷中毒的治疗措施为[3] :

1.应迅速脱离现场,经口服急性中毒者,立即进行催吐,用微温水或生理盐水、1%硫代硫酸钠溶液等洗胃(虽已口服超过6h或已呕吐,仍应小心地洗胃)。以后口服新鲜配制的氢氧化铁解毒剂(12%硫酸亚铁溶液与20%氧化镁混悬液,在用前等量混合配制,用时摇匀),使与砷结合成不溶性的砷酸铁,每5~10min服一匙,直至呕吐,停止给药。如无此药,可给药用炭悬液、牛乳或蛋清水等,再用硫酸钠或硫酸镁导泻。以降低胃内残余毒物的毒性作用。

2.迅速选用特效解毒剂,如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丙醇及青霉胺等(剂量及用法同汞中毒)。二巯基丙磺酸钠每次5ml,第1天肌肉注射,3~4/d。第2天肌肉注射,2~3/d。第3~7天肌肉注射,1~2/d,7d为1疗程;二巯丁二钠1g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注射,2/d,症状缓解后改为肌肉注射0.5~1g/d,1周为1疗程。所用疗程长短视病情而定,直至尿砷正常为止。

3.对症治疗:静脉补液促进毒物排泄并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对胃肠道症状、神经炎、惊厥以及肝、肾损害等,都应给予对症治疗。腹痛剧烈可用哌替啶(杜冷丁)或吗啡类药止痛;肌肉痛性痉挛,可使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25%葡萄糖液20ml静脉注射。后期如发生剥脱性皮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4.无尿者可以行血液透析治疗,严重砷化氢中毒可考虑血液净化疗法抢救治疗。

4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39.
  2. ^ [2]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39-340.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4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