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气滞血瘀证

目录

1 拼音

shé chuàn chuāng ·qì zhì xuè y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蛇串疮·气滞血瘀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舌苔白,脉涩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1]

4 症状

蛇串疮·气滞血瘀证患者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

5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不通则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6 治法

蛇串疮·气滞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7 方药治疗

蛇串疮·气滞血瘀证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珍珠母、生牡蛎、磁石等治疗。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抗邪。

8 关于蛇串疮

蛇串疮(snake-like sores;herpes zoster[2])为病证名[3][4]。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名蛇丹[4]、缠腰火丹、火带疮[5]、蛇缠虎带[5]、缠腰龙、[5]、蜘蛛疮。是指以集簇性水疱沿身体单侧,断续排列成带,宛如蛇形,四畔焮红,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5]。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为急性疱疹性皮肤病[5]。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6]。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

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蛇串疮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6]

详见蛇串疮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2.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1.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0.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