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汤

目录

1 拼音

sháo yào tāng

2 英文参考

Paeoniae Decoc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aoyao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芍药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十五首。

4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之芍药汤

芍药汤对各种肠道感染性细菌特别是对痢疾杆菌具有相当强的抑制作用,但如果是暴发型痢疾则必须配合扩容、改善微循环等抗休克、抗脑水肿治疗措施[1]。同时研究发现该方剂对胃炎、胃溃疡、胆肝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也有相当的治疗作用,临床可以试用于此类病人患肠道感染及非感染性腹泻时[1]

4.1 别名‍

黄芩芍药汤(《明医指掌》卷九)、白芍药汤(《医家心法》)、当归芍药汤(《医宗金鉴》卷五十三)。

4.2 处方

芍药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槟榔二钱,木香二钱,甘草二钱(炙),大黄三钱,黄芩半两,官桂二钱半[2]

芍药一两,当归、黄芩、黄连各半两,大黄三钱,肉桂二钱半,槟榔、木香、炙甘草各二钱[3]

芍药1两,当归半两,黄连半两,槟榔2钱,木香2钱,甘草2钱(炙),大黄3钱,黄芩半两,官桂2钱半。

芍药20g、当归9g、黄连9g、槟榔6g、木香6g、甘草6g、大黄6g、黄芩9g、官桂6g[4]

芍药15~20g、当归9g、黄连5~9g、槟榔5g、木香5g、甘草5g、大黄6g、黄芩9g、官桂2~5g[5]

4.3 功能主治

具有活血调气,清热解毒,下血调气之功效。主治湿热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妊娠痢疾,腹痛口渴,后重里急之证。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之芍药汤功能清热解毒,调气和血[5]。主治湿热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5]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之芍药汤具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之功效[5]。主治因湿热壅滞肠中气机,湿热与血瘀相搏所致的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便下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5]

4.4 制法

上㕮咀[5]

上药为粗末[5]

4.5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5]

每服半两,水煎服[5]

每服半两,水2盏,煎至1盏,食后温服。

4.6 方解

芍药汤中黄连、黄芩苦寒而入肠道,清热燥湿解肠中热毒为君药[5]。大黄苦寒通里,泻垢凉血,既可助芩连泻火燥湿,又可荡涤湿热积滞,为臣药[5]。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而调和肝脾;当归柔肝活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肉桂辛热,以制苦寒药物伤阳、碍湿之弊,皆为佐药[5]。甘草并调和诸药为使药[5]。全方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疗原则[5]。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之功[5]

方中芍药、当归养血和血,缓急止痛,使血行则便脓自愈;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使气调则后重自除;然湿热不除,则下痢不止,故又用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大黄既可助芩、连清热燥湿,又可推荡积滞下行,使积去痢自止;肉桂既可助归、芍行血,又可防芩、连大寒凝滞之弊,为反佐药;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5]。诸药合用,热毒得解,气血得调,则下痢脓血诸症自[5]

芍药汤证为湿热壅滞肠中所致[5]。湿热下注大肠,壅滞气机,肠中积滞不化,湿热与气血瘀滞相搏,而成下痢脓血,故治宜清热行气活血之法[5]。方中重用白芍,取其苦酸微寒,柔肝理脾,调和气血,而止泻痢腹痛[5]。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而解肠中热毒,以治湿热成痢之本,为臣药[5]。大黄苦寒,泻热祛积迫瘀,使积滞除、瘀血去,则下痢可止[5]。又以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当归柔肝和血,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用[5]。使气行血活,积滞得下,则里急后重自解[5]。以上4药为佐[5]。肉桂辛热,配在苦寒药中为反佐,可防止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配伍活血药又助行血之力[5]。甘草甘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又能缓急而止腹痛,为佐使药[5]。综合全方,共奏清热燥湿、调气行血、柔肝理脾、化滞止痢之功[5]。本方的组方特点,是以清热燥湿为本,兼以气血并治,“通因通用”,肝脾同调,与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连解毒汤等纯用苦寒止痢之方不同[5]

4.7 运用

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证的代表方剂[5]。凡临床上以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5]

4.7.1 加减法

若热盛伤津,苔黄而干者,可去温燥的肉桂;兼有饮食积滞者,可加神曲、焦山楂以消食导滞;如见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者,可加丹皮、地榆等以凉血行血[5]。如血痢则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5]

若圊如血痢,渐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5]

血痢,渐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

4.7.2 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不可使用本方,久痢及虚寒痢亦不宜使用本方[5]

惟真有实热者可用芍药汤,若假热假实者误服则死;痢疾初起有表证,久痢属虚寒者,不宜使用本方。

4.8 现代适应证

芍药汤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见有泻下不畅、腹痛里急,属湿热为患者[6]

4.8.1 芍药汤治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经粪口传播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志贺菌进入消化道后侵入结肠上皮细胞,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并在其中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黏膜表面大量黏液脓性渗出物覆盖,严重者肠黏膜上皮细胞大片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轻者肠黏膜仅弥漫性充血水肿;慢性者黏膜水肿和肠壁增厚、瘢痕或息肉形成;中毒型痢疾肠黏膜仅见充血水肿,少有溃疡形成,突出病变为全身多脏器微血管痉挛或通透性增加,大脑及脑干水肿,部分肾上腺充血,肾上腺皮质充血或萎缩。普通型菌痢主要表现为发热、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急性者病程1~2周;慢型者病程大于2个月;中毒型痢疾起病急骤高热、惊厥,休克型常表现为循环衰竭如四肢冰凉,皮肤紫花,血压下降,无尿或少尿;脑型者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脑水肿表现;普通型者具有休克和脑型两种表现。[6]

用芍药汤去大黄,制成芍药合剂,治疗杆菌性痢疾54例,全部治愈出院。制法与服法:将方中挥发性药物如当归、肉桂及广木香用蒸气蒸馏,其它非挥发性药物采用20%乙醇渗滤,按照《药典》规定,以1:1制成流浸膏。成人每次2Oml,日服4次,连服1周。儿童酌减。54例中1日内退烧者22例(40.75%),3日内退烧者13例,5日内退烧者4例,其余病例在入院初体温即正常。排便次数在服药3日内正常者22例,4日内正常者8例,一周内正常者14例,1周后正常者10例。腹痛及里急后重大多数病例在5日内消失,而严重的毒血症现象,均在3日内消失,狂躁不安、四肢痉挛都在1日后消失。大便镜检多数在1周内恢复正常。少数在2周内转为正常。芍药合剂与磺胺类药物治疗杆菌性痢疾之疗效作对照,并无逊色。其中有4例急性菌痢和1例慢性菌痢曾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改用本方而收效。芍药合剂对肠炎疗效亦佳,在应用中无任何副作用。

4.8.2 芍药汤治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如霍乱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空肠弯曲菌、轮状病毒、蓝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真菌等。某些食物、药物等也可引起该病。这些微生物一是直接侵袭肠道,使肠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二是它们的毒素或代谢产物使肠壁前列腺素含量增多,引起cAMP增加,cAMP可使肠黏膜分泌亢进,从而引起腹痛、腹泻。另外某些食物和药物以及病原本身除引起上述病理过程外,均可因肠道消化液分泌不足,导致肠道渗透压增高而引起渗透性腹泻。[6]

4.8.3 芍药汤治过敏性肠炎

过敏性肠炎属慢性结肠炎范畴,慢性结肠炎实质上是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这种免疫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最终导致组织损害,常见病理改变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扩展及整个大肠。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糜烂及溃疡,个别溃疡可并发肠穿孔。由于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正常结构被破坏,溃疡愈合致瘢痕形成,黏膜肌层肥厚,可使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变形缩短。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里急后重,消瘦等症状体征。[6]

4.8.4 芍药汤治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即人摄入被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污染的食品和饮水,经胃未被杀死的包囊进入小肠下段,经胰蛋白酶作用脱囊而逸出小滋养体,寄生于结肠肠腔内,如感染株为侵袭性,小滋养体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即侵入肠组织转变为大滋养体,吞噬红细胞,损伤肠壁,形成病灶。其侵袭力包括黏附、酶溶解、细胞毒、细胞吞噬等连续过程。黏附使靶细胞内Ca2+浓度持续升高造成其死亡;蛋白酶则溶解细胞外基质,固定细胞和组织结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对人体IgA分子起降解效应;阿米巴滋养体还具有肠毒素样活性。主要病变部位在结肠或回盲末端及阑尾,初期为浅表糜烂,继而形成小脓肿,溃破后形成烧瓶样溃疡,可诱发肠出血及穿孔,主要症状为腹痛及果酱样大便。[6]

4.8.5 芍药汤治痔疮胀痛

刘某某,女,48岁。混合痔伴静脉及血栓形成,舌质红,苔黄,脉滑。以芍药汤加枳壳、银花,服4剂后胀痛消除。

4.9 药理作用

芍药汤具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6]

芍药汤配伍槟榔作用的实验研究《中成药研究》(1987;11:45)芍药汤由芍药、当归、黄连、大黄、肉桂、槟榔、木香、炙甘草九味药组成。就芍药汤、去槟榔芍药汤的药理作用,进行动物实验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①急性毒性试验,芍药汤组小鼠死亡为11/12只;去槟榔组无死亡。二组差异P<0.001。

②测验对兔离体肠管活动的影响。在剂量在4×10-2、2×10-2、1×10-2时,芍药汤组能使肠管出现急剧而振幅上升,进而消失的抑制现象。

③杀菌作用测试。芍药汤组在1:5,1:10时有杀菌作用,1:20无作用;去槟榔组在1:5有杀菌作用,1:10:20均无作用。

④对痢疾杆菌感染的预防治疗作用测试。芍药汤组小鼠存活为6/10只,去槟榔组无一存活,两组差异P<0.02,实验认为槟榔在芍药汤中尚有加强清热解毒作用。

4.9.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该方剂中的9味药均有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中君药白芍具有强大的广谱抗菌作用,白芍煎剂对多种致病性细菌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等;同时还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特别是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也有抑制作用。臣药黄连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除能显著抑制上述几种细菌外还对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各型痢疾杆菌、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枯草杆菌、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变异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特别是对致胃炎、胃溃疡的幽门螺旋杆菌有高度的抑制作用;黄连的复方抗菌作用一般有所增强,并延缓耐药的产生,其有效成分是小檗碱,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小檗碱对痢疾杆菌的作用强度与磺胺相近,小檗碱还能消除耐药菌耐药质粒,消除耐药菌的产生,拮抗内毒素,减轻其对细胞膜的损害;小檗碱对柯萨奇B3病毒、流感等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等多数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黄连和小檗碱对阿米巴原虫、沙眼衣原体、滴虫、热带利什曼原虫、锥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除对上述绝大多数细菌包括痢疾杆菌、真菌、病毒有抑制效果外,对脑膜炎双球菌及HIV、鼻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同时能减轻内毒素及外毒素对细胞膜的损害,消除耐药菌耐药质粒。佐药大黄除对上述包括痢疾杆菌在内的大部分细菌、真菌、病毒有抑制作用外,对淋球菌、厌氧菌、脆弱拟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幽门螺旋杆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MCV、HSV-1等病毒有抑制作用;同时大黄对肠黏膜屏障有保护作用。当归煎剂对上述包括痢疾杆菌在内的大部分细菌都有抑制作用。肉桂所含桂皮油也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以及大多数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木香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杀菌作用,同时对10余种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甘草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菌作用外,还能显著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特别是对艾滋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其所含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抗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作用强;甘草酸单胺可抑制HIV;甘草甜素除能抑制上述病毒外,还能抑制肝炎病毒,更重要的是对阿米巴原虫、滴虫均有抑制作用。槟榔是驱虫、杀虫的名药,对猪绦虫、牛绦虫、蛲虫、蛔虫、血吸虫、钩虫、鞭虫、姜片虫等分别有不同程度的驱杀作用,对上述大部分细菌、真菌及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7]

综上所述,该方剂有十分广谱和强大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痢疾杆菌最少有7味药有抑杀作用,对阿米巴原虫最少有3味药有驱杀作用。其抗病毒、抗真菌的阵容也相当强大,对各类寄生虫有抑杀作用,所以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阿米巴痢疾疗效较好。[7]

4.9.2 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芍药汤9味药中有8味药对胃肠道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胃肠平滑肌起兴奋作用的有1味,而起抑制作用的3味,另4味药则起双相调节作用,其中君药白芍所含芍药苷能抑制副交感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呈突触前抑制,而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显著的解痉作用。臣药黄连除对实验性胃溃疡和应激性溃疡有抑制作用外还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低浓度兴奋之,高浓度则抑制之,皆因其所含小檗碱对乙酰胆碱具有剂量依赖性双相作用所致;同时对霍乱弧菌及大肠杆菌所致肠道分泌亢进、腹泻及死亡均有显著的对抗作用。黄芩煎剂及黄芩素能明显拮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肠痉挛而具有解痉效果。甘草可抑制胃液、胃酸分泌并吸附胃酸而降低胃酸度,增加胃黏膜细胞己糖胺成分,促进胃黏膜再生,刺激黏膜合成和释放PGE,保护胃黏膜,因而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甘草所含FM100和异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罂碱样特异性解痉能力。肉桂水提物能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胃黏膜血流,增加胃黏膜氨基己糖的含量,从而对各型胃溃疡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水提取物对小鼠腹泻有明显的止泻作用;肉桂对胃肠推进无明显影响,但对药物性肠功能紊乱可起到调整作用。当归能抑制肠收缩及推进运动。木香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抑制和兴奋双相作用,木香提取液使肠平滑肌兴奋,肠肌力增高、蠕动增强,但其所含内酯挥发油、二氢木香脂和总内脂等7种内脂成分则对小肠运动有抑制作用,使其紧张性下降,蠕动节律减慢;同时木香还有抗胃溃疡作用。生大黄粉对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可提高应激性溃疡时胃液pH值,改善胃血液灌流,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大黄对肠黏膜屏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所含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加快肠蠕动,抑制肠平滑肌Na+-K+-ATP酶,使肠腔Na+增高,渗透压升高,肠容积扩大,刺激肠蠕动;同时大黄结合性蒽苷经肠道分解为苷元,刺激肠黏膜及肠壁神经丛生,也促进肠蠕动,因此有显著的致泻作用;大黄煎煮时间长则止泻作用减弱,收敛作用增强,小剂量产生补益、健胃、止泻作用,大剂量则有祛邪、泻下作用;对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管收缩作用大黄素有双相调节作用;大黄所含番泻苷能抑制肠道钠离子和水的吸收,促进排便,但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槟榔能调节胃动素及血管活性肽的分泌,对胃肠有推进运动,促进胃排空。以上所述说明该方剂对肠黏膜屏障有保护作用,对胃肠平滑肌的过度兴奋有抑制作用,通过该方剂的双相调节作用,可使胃肠平滑肌的蠕动恢复正常。[7]

4.9.3 抗炎及抗氧化作用

君药白芍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多种实验性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白芍总苷,能显著抑制IL-1、TNF、PGE2的过度分泌,对炎症的渗出、水肿及增生等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芍总苷及丹皮总苷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有清除作用,能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形成,清除自由基,其有效成分是多种黄酮。臣药黄连的甲醇提取物对多种致炎物所致水肿和肉芽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小檗碱、药根碱和黄连碱等生物碱。黄连可刺激ACTH释放,同时黄连所含小檗碱可明显降低PGE2含量,降低中性粒细胞PLA2活性,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运动,对抗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黄芩亦有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及黄芩苷-锌络合物。黄芩苷、黄芩素能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PGE及LT的产生,抑制组胺(HA)释放,从而对炎症的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的抗炎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黄芩苷可提高心肌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对抗超氧阴离子的损伤反应。大黄素明显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之脂质氧化酶,使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三烯B4和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合成和释放减少而发挥抗炎作用;从大黄分离的Lindeyin与阿司匹林有相同的抗炎活性;大黄对炎症的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游走等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木香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当归也有抗炎作用,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损伤作用。甘草则具有保泰松和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对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甘草还能清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另一方面白芍有抗氧化损伤的作用。肉桂对炎性肿胀及肉芽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提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7]

4.9.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白芍对免疫应答具有调节作用,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能使处于低下状态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其有效成分是白芍总苷,对巨噬细胞及巨噬细胞激活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对T细胞的功能呈机能和浓度依赖性双相调节作用;对体液免疫的双相调节作用也与白芍总苷与T调节细胞的影响有关,即白芍总苷对抗体生成的正、负调节与其对T细胞的调节相关。臣药黄连能激活巨噬细胞,使之出现定向趋化移动,达到补体活化部位而呈趋化因子样作用;同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黄芩对多型变态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Ⅰ型变态反应作用更强,其有效成分是黄芩素、黄芩苷,二者均能抑制组胺释放;黄芩素有一定的抗组胺和抗乙酰胆碱作用,黄芩素的水溶性衍生物黄芩素-6-磷酸二钠能保护肥大细胞的完整性;黄芩所含多种酮能显著抑制化合物48/80所致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黄芩苷对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均具有双相调节功能,低剂量显著增强其功能,高剂量则抑制之,对RBC免疫黏附功能也有促进作用,因此能明显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动物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大黄可保护骨髓血细胞免受免疫抑制剂的破坏,对肠黏膜细胞发挥多种免疫调节作用,大黄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使动物血浆中TNF-α、IL-6水平下降。当归对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均有拮抗作用,对机体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活动,拮抗糖皮质激素的抑制作用;当归醇沉物能促进胸腺、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对抗免疫抑制剂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当归内酯能增强细胞毒T细胞功能,增强其杀伤活性;当归多糖能促进脾细胞增殖,在体内有免疫佐剂样作用;当归注射液能明显提高抗体数量及效价,对淋巴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肉桂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免疫功能,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体的产生。甘草能诱导干扰素、增强NK细胞的活性;甘草甜素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有抗过敏作用;甘草多糖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使脾脏和胸腺重量增加;其所含甘草次酸能激活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淋巴细胞比率;甘草酸使抗体产生显著增加;甘草甜素可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所含Lx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产生而显示免疫抑制作用,对青霉素导致的过敏性休克有防治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能从多方面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7]

4.9.5 对肝胆功能的影响

芍药汤中除槟榔以外,所有的药味对肝胆功能有着积极而明显的影响。君药白芍对多种实验性肝损伤模型均有显著的保护效果,白芍总苷可对抗肝组织的嗜酸性变性和坏死,对免疫性肝损害也有保护作用;白芍可使SGPT降低,肝细胞病变及坏死恢复。臣药黄连所含小檗碱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形成,促进胆汁中结合型胆红素排泄。黄芩也有保肝利胆作用,黄芩素、黄芩苷可促进胆汁分泌,黄芩酮可显著抑制血清ALT、AST升高,可增加肝中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LPO含量。大黄也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强胆囊收缩,松弛Oddi's括约肌,增加胆汁酸的分泌和胆汁流量;大黄能明显减轻肝损伤,减轻肝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明显降低ALT,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细胞再生,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肝炎病毒繁殖,改善肝血液循环,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木香能促进胆囊收缩。当归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之过氧化脂质、腺苷脱氨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和活性,抗肝硬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肉桂有明显的利胆作用。甘草酸类化合物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中甘草甜素可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变,并能减轻组织间质的炎症反应,抑制肝纤维再生,从而降低肝硬化的发生率;甘草酸还有抗氧化作用,甘草酸类可直接抑制引起肝细胞损害的磷胆酶A2的作用,从而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其内各种酶的释放,改善肝功能。由此可见该方剂对各种肝胆损害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7]

4.9.6 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白芍水提取物能拮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增加营养性血流,扩张冠状动脉,其所含白芍总苷能减轻血小板湿重,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臣药黄连所含小檗碱可促进心肌细胞外Ca2+内流,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增加,低浓度对心肌有兴奋作用,增加心肌收缩力,高浓度则抑制之;小檗碱能增加冠脉血流,对缺血性心肌有保护作用;同时小檗碱可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抑制心肌快Na+内流及可能的Ca2+通道阻滞,因而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时有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且依剂量增大而增加;小檗碱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作用。黄芩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增加冠脉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具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黄芩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直接扩张血管及刺激血管感受器而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同时也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产生抗凝血作用,并有改善脂质代谢和利尿作用。大黄有降血压和降血脂作用,既能缩短凝血时间,具有凝血作用,又能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血浆稀释,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大黄多糖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木香挥发油有较明显的扩张血管作用,木香有利尿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并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槟榔有减慢心率、降低血压的作用。肉桂所含桂皮醛能扩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使冠脉及脑血流量增加;同时可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当归能增加冠脉血流,降低冠脉血管阻力和心肌含水量,减少心肌细胞内Ca2+、Na+蓄积,减少MDA生成,减少CPK、LDH、AST的释放和抗心肌缺血。当归所含阿魏酸能减慢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延长平台期,抑制异位节律点,提高致颤阈而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当归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降低血压,改善外周循环和降血脂。肉桂能增加冠脉血流,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开放,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甘草所含黄酮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拮抗作用,并能缩小心肌梗死体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甘草还有降血脂作用。槟榔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CE)活性的作用,从而有持续抗高血压的作用。综上所述,该方剂所有药味对心脏、血管、血液流变学有积极影响,改善心肌功能;对血压均能降低,对血流变学均能改善,这对于心血管患者大有好处。[7]

4.9.7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君药白芍所含白芍总苷通过增敏脑内H1受体而有降低体温的作用,通过作用于高级中枢而产生镇痛、抗惊厥作用。臣药黄连不仅有解热作用,还有中枢性镇静作用;黄芩也有解热作用和镇静作用。大黄通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内升高体温的介质PGE2和cAMP的水平而有显著的退热作用。肉桂水提取物可明显提高痛阈,从而产生镇痛作用。甘草所含FM100具有镇痛、解痉、抗惊厥作用。该方剂除上述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外,君药白芍不仅具有增进学习和促进记忆功能,而且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双相调节作用,其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可能与此有关。臣药黄连及所含小檗碱可扩张脑膜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提高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CA1区神经元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对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再灌注晚期海马CA1区迟发型神经元死亡程度;小檗碱可显著升高脑缺血时SOD、GSH-Px的活力,降低MDA含量,抑制神经细胞内钙浓度的升高。黄芩所含黄芩苷能缩小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及脑梗死的体积,减轻WBC浸润程度,减轻缺血区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佐药当归可加强脑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元代谢,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后神经生长及修复,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再支配。佐药肉桂能增加脑血流量,增加脑动脉灌注压。使药甘草所含总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提高脑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活性,减轻脑水肿,同时甘草、肉桂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质系统。[7]

由此可见,该方剂对大脑功能有良好的保护调节作用,特别是该方剂中有4味药均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这就增加了该方剂解热,抗炎作用和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提高了机体的适应性。[7]

4.10 各家论述

1.《保命集》:《经》曰:溲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2.《杏苑》:本方以芩、连之苦寒以清湿热;木香、槟榔之辛温以行滞气;白芍、归尾活血养血;大黄下湿热之郁积;桂心通和营卫;甘草缓中和药。

3.《医方集解》:此足太阴、手足阳明药也。芍药酸寒,泻肝火,敛阴气,和营卫,故以为君;大黄、归尾破积而行血;木香、槟榔通滞而行气;黄芩、黄连燥湿而清热。盖下痢由湿热郁积于肠胃不得宣通,故大便重急,小便赤涩也。辛以散之,苦以燥之,寒以清之,甘以调之。加肉桂者,假其辛热以为反佐也。

4.《成方便读》:此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脾。

5.《方剂学》:本方治法,是以调和气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方中重用芍药,配当归调和营血,配甘草缓急止痛;黄连、黄芩苦寒燥湿以解肠中热毒。在本方中,大黄配芩、连则清中有泻,导热下行;配木香、槟榔能行气导滞;皆属“通因通用”之法。方中肉桂,配在苦寒药中是为“反佐”,能防止苦寒伤阳,冰伏湿热之邪;配和血药则有加强行血之功。

4.11 歌诀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甘草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参考资料]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12 出处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四泻痢论第十九方

5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之芍药汤

5.1 组成

芍药一斤,黄芩、茯苓各六两[7]

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7]

5.3 功效主治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之芍药汤主治产后诸积[7]

具有养阴去热之功效。主治产后诸积不可攻者。产后热积,脉数弦虚微涩者。

5.4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水煎服,日三次[7]

每服半两,水煎,去滓温服。

5.5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产后热积伤阴,不能涵养肝木而肝气不化,故胸膈不利,刺痛不止焉。黄芩清积热以凉胸隔,赤苓渗湿热以利营气,白芍敛阴和肝,青皮汁制调和肝气,以除热积伤阴之痛也。水煎温服,使热化气行,则积结自散而营阴暗复,经络清和,何胸膈刺痛之不巳哉。

5.6 出处

《保命集》卷下

6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芍药汤

6.1 方一

6.1.1 组成

芍药六两,生姜、桂心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饴糖八两[7]

6.1.2 制法

前五味为粗末[7]

6.1.3 用法用量

水煎去渣,入饴糖烊化,分三次服[7]

6.1.4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芍药汤主治产后少腹痛[7]

6.2 方二

6.2.1 处方

白芍药、干地黄、牡蛎各五两,桂心三两[7]

白芍药 干地黄 牡蛎各15克 桂心9克

6.2.2 制法

上药为粗末[7]

上四味,哎咀。

6.2.3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芍药汤主治产后虚热头痛,及腹中拘急作痛[7]

6.2.4 用法用量

水煎,分三次服[7]

以水6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

6.2.5 加减

若遍身发热,加黄芩二两[7]

发热者,加黄芩6克。

7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之芍药汤

7.1 组成

赤芍药、石膏、犀角(镑)、麦门冬、荠苊、木通各二两,朴硝、升麻、玄参、生甘草各一两[7]

7.2 制法

上药为粗末[7]

7.3 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水煎,不拘时服[7]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之芍药汤主治胃脘积热结聚为痈[7]

8 《证治准绳·女科》卷四方之芍药汤

8.1 组成

芍药、生姜各四两,厚朴二两,甘草、当归、白术、人参各三两,薤白(切)一升[7]

8.2 制法

上药为粗末[7]

8.3 用法用量

以水五升、清酒四升煎后分三次服(一方用乌雌鸡煮汁煎药),日二次,夜一次[7]

8.4 功能主治

主治妊娠八月,触犯风寒,头目昏眩,寒热体痛,或绕脐寒痛,或腰背冷痛,时时小便,白如米汁,或青或黄,胎动不安等证[7]

9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之芍药汤

9.1 组成

白芍药(酒炒)、炙甘草、忍冬、茯苓、黄芩各等分,薏苡仁量加倍[7]

9.2 功能主治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之芍药汤主治痘将靥而微痒[7]

9.3 用法用量

水煎服[7]

9.4 出处

《张氏医通》卷十五

10 《圣济总录》卷九方之芍药汤

10.1 组成

芍药3分,防风(去叉)3分,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3分,葛根(锉)1两,黄苓(去黑心)半两,防己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裂)1两,白术半两,人参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芎半两,竹沥(旋入)半两,升麻半两,牛膝(去苗,锉,微炒)半两,石膏(碎)半两,陈橘皮(汤会白,焙)半两,羚羊角(镑屑)半两,五加皮(炙)半两。

10.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方之芍药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随。

10.3 用法用量

每用药12钱匕,以水4盏,煎取2盏,去滓,加竹沥1合,更煎3沸,分3次温服,空心、午时、夜卧各1服。

10.4 制备方法

上除竹沥外,如麻豆大。

10.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

11 《圣济总录》卷十六方之芍药汤

11.1 组成

芍药1两,防风(去叉)1两,石膏(研碎)1两,木通1两,麻黄(去根节)1两,甘菊花(择)半两,葛根半两,甘草(炙,锉)3分,前胡(去芦头)3分。

11.2 主治

《圣济总录》卷十六方之芍药汤主治风眩暗倒,眼旋屋转,脑痛。

11.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去核),煎至1盏,去滓,入荆沥半合,重煎令沸。早晚食后、临卧温服。

11.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1.5 出处

《圣济总录》卷十六

12 《圣济总录》卷十九方之芍药汤

12.1 组成

芍药2两,熟干地黄(焙)2两,当归(切,焙)2两,防风(去叉)1两,秦艽(去苗土)1两,羌活(去芦头)1两,防已1两,芎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3分,甘草(炙)3分。

12.2 主治

《圣济总录》卷十九方之芍药汤主治脉痹,营卫不通,四肢疼痹。

12.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

12.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5 出处

《圣济总录》卷十九

13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方之芍药汤

13.1 组成

芍药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

13.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方之芍药汤主治伤寒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腹痛兼呕。

13.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晚再服

13.4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13.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14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之芍药汤

14.1 组成

芍药3两,当归(切,焙)3两,黄苓(去黑心)3两,黄连(去须,锉,炒)3两,伏龙肝1两半。

14.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之芍药汤主治伤寒后血痢,腹痛不可忍者。

14.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14.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15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方之芍药汤

15.1 组成

芍药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白豆蔻(去皮)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木香3分。

15.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方之芍药汤主治伤寒食毒,心腹胀满,或时泄利。

15.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15.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5.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16 《圣济总录》卷三十方之芍药汤

16.1 组成

芍药1两,黄苓(去黑心)1两,羚羊角(镑)1两,甘草(炙,锉)1两,大青3分,升麻2两,黄柏(去粗皮,蜜炙)半两。

16.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三十方之芍药汤主治伤寒后,心热口疮久不愈。

16.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3-7片,煎至8分,去滓,入蜜半合.更煎1-2沸,食后温服。

16.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

17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方之芍药汤

17.1 组成

芍药半两,柴胡(去苗)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人参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藿香叶半两,白芷半两,生芦根1两,甘草(炙)1分。

17.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方之芍药汤主治伤寒后壮热,骨肉疼痛,头重呕哕。

17.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晚食前再服。

17.4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17.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18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方之芍药汤

18.1 组成

赤芍药1两,车前子叶1两,木通1两。

18.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方之芍药汤主治胞转,小便不利。

18.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

18.4 制备方法

上锉细。

18.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19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方之芍药汤

19.1 组成

赤芍药1两半,赤石脂1两半,大腹皮1两半,京三棱(煨,锉)1两半,桑根白皮(锉,焙)1两半,肉豆蔻(去壳)1枚,桃仁(去皮尖双仁,炒)30枚,桂(去粗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白术1两,木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当归(切,焙)1两,麻黄(去根节)1两,黄连(去须)1两。

19.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方之芍药汤主治积聚,心腹胀满,甚则泄利及气不升降。

19.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19.4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19.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20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方之芍药汤

20.1 组成

赤芍药1两,黄柏(去粗皮,炙)1两,地榆1两。

20.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方之芍药汤主治血痢腹痛。

20.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浆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0.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0.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21 《圣济总录》卷八十方之芍药汤

21.1 组成

芍药(锉,炒)1两,桂(去粗皮)半两,黄耆(锉)3分。

21.2 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十方之芍药汤主治通身水肿,其脉沉迟。

21.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米醋1合,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烦心勿惊,6-7日即愈。

21.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1.5 用药禁忌

勿食盐。

21.6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

22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方之芍药汤

22.1 组成

赤芍药2两,防己2两,枳壳(去瓤,麸炒)2两,独活(去芦头)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葛根(锉)1两半,半夏(汤洗去滑,姜汁制)1两。

22.2 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方之芍药汤主治脚气肿满,胸膈痞塞,吐逆不下食。

22.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近晚各1次。

22.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5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23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方之芍药汤

23.1 组成

芍药1两,黄耆(锉)1两,桂(去粗皮)1两,甘草(炙)半两,干姜(炮)半两,熟干地黄1两(焙),阿胶(炒燥)半两。

23.2 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方之芍药汤主治虚劳少气,胁下妨闷,腹中拘急,少腹痛,唇干口燥,不能饮食。

23.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加饴糖少许,再煎1-2沸,食后分2次温服,夜卧再服。

23.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3.5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24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方之芍药汤

24.1 组成

芍药3两,黄耆(去芦头)2两,干姜(炮裂)2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去芦头,切,焙)2两。

24.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方之芍药汤主治虚劳里急,少腹发痛,气引胸胁,或心痛短气。

24.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分(拍碎),大枣2枚(去核),煎至7分,去滓,加饴糖1分,再煎令沸,空腹温服,日午、夜卧再服。

24.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4.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25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方之芍药汤

25.1 组成

芍药3分,地骨皮3分,柴胡(去苗)1两,甘草(炙,锉)半两,石膏(碎)1两,当归(切,焙)3分,鳖甲(醋浸,炙黄)1两,白术1两。

25.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方之芍药汤主治骨蒸羸瘦,背髆烦疼,头痛寒热,不能下食。

25.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食后各1次。

25.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5.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26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方之芍药汤

26.1 别名

大黄散

26.2 组成

赤芍药3两,桑根白皮(锉)3两,瞿麦穗2两,大黄(锉,炒)2两,榆白皮(锉)2两,防葵(去芦头)2两,麻子仁(研如膏)2两。

26.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方之芍药汤主治大小便不通;心腹满闷不可忍。

26.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加芒消末半钱匕,更煎2沸,空腹温服,日晚再服。

26.5 制备方法

上为粉末,与麻子仁拌匀。

26.6 附注

大黄散(《普济方》卷三十九)。

26.7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27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方之芍药汤

27.1 组成

赤芍药2两,大黄(锉,炒)2两,当归(切,焙)2两,芎2两,桂(去粗皮)3两,人参3两,细辛(去苗叶)3两,桃白皮1握洗,真珠末半两,雄黄(研)3分。

27.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方之芍药汤主治气淋,小便不通。

27.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7.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7.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28 《圣济总录》卷一○五方之芍药汤

28.1 组成

芍药半两,芎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锉,炒熟)半两,甘草(微炙,锉)半两,黄连(去须)1两。

28.2 功效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五方之芍药汤具有利心肺之功效。主治目小眦赤脉。

28.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28.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8.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

29 《圣济总录》卷一一三方之芍药汤

29.1 组成

赤芍药1两半,羚羊角(镑)1两,玄参1两,防风(去叉)1两,黄芩(去黑心)1两,蔓荆实3钱,甘菊花3钱。

29.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一三方之芍药汤主治热毒攻目眦,目肿起有脓汁者。

29.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加马牙消1钱匕.食后、临卧温服。

29.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9.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一三

30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方之芍药汤

30.1 处方

赤芍药 犀角(镑)木通(锉)石膏(碎)升麻各60克 甘草(生,锉)朴消玄参麦门冬(去心,焙)各30克

30.2 制法

上九味,捣为粗末。

30.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方之芍药汤主治胃脘蓄热,结聚成痈。

30.4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30.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31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方之芍药汤

31.1 组成

赤芍药1两,黄耆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当归(切,焙)1两,续断1两,桂(去粗皮)1两,羌活(去芦头)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1两。

31.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方之芍药汤主治伤折恶血不散,肿痛不消。

31.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1.4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31.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32 《圣济总录》卷一五○方之芍药汤

32.1 组成

芍药1两,牡丹皮1两,玄参1两,芎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熟干地黄(焙)1两,白蔹1两,甘草(炙,锉)1两,当归(切,焙)1两,五味子1两,麦门冬(去心,焙),人参1两。

32.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五○方之芍药汤主治妇人血风劳气,骨节疼痛,寒热头眩,眼睛疼,心虚恍惚惊悸。

32.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2.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2.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

33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方之芍药汤

33.1 组成

芍药1两,人参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烟出)1两,肉豆蔻(去壳)半两,甘草(炙)3分,当归(微炙)3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

33.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方之芍药汤主治妇人月水来腹痛,烦闷体热。

33.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3.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3.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34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方之芍药汤

34.1 组成

赤芍药1分,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别研)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百合1两,当归(锉,微炒)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牵牛子(微炒)1两,槟榔1两(锉)。

34.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方之芍药汤主治妇人血分有病,头面浮肿,腹胁妨闷,四肢烦疼。

34.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逐日以利为效,未利再服。

34.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4.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35 《圣济总录》卷一六○方之芍药汤

35.1 组成

芍药3两,知母(焙)2两,当归(锉,焙)1两,红蓝花2两,荷叶蒂2枚(炙)。

35.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方之芍药汤主治产后3-4日,恶露未尽,呕吐不食,身体壮热。

35.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再加蒲黄1钱匕,生地黄汁半合,煎6-7沸,去滓,空腹温服,相次再服之。

35.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5.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

36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方之芍药汤

36.1 组成

芍药2两,桂(去粗皮)1两,甘草(炙,锉)1两。

36.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方之芍药汤主治产后血气攻心腹痛。

36.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6.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6.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37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方之芍药汤

37.1 组成

赤芍药1两,葛根1两(锉),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半两,甘草(炙)半两,石膏半两,人参半两,当归(切,炒)半两。

37.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方之芍药汤主治产后伤寒,肢体疼痛,干呕头昏,烦躁潮热。

37.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7.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7.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38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方之芍药汤

38.1 组成

赤芍药(锉)1两,芎半两,牡丹皮半两,玄参半两,当归(切,焙)半两,人参半两,五味子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白薇半两,熟干地黄(焙)2两,甘草(炙)半两。

38.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方之芍药汤主治产后血气虚弱,心下惊悸,梦寐不安,妄见鬼物;产后蓐劳,疼痛寒热,头眩眼运,精神恍惚,睡多惊恐,盗汗腹痛,大便不利。

38.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8.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8.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39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方之芍药汤

39.1 组成

芍药1两,五味子1两,芎3分,牡丹(去心)3分,玄参3分,当归(切,炒)3分,人参3分,麦门冬(去心,微炒)3分,白茯苓(去黑心)3分,生干地黄(焙)3分,白薇(去苗)3分,甘草(炙)3分。

39.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方之芍药汤主治产后虚羸瘦瘁,肌肉不泽,气血不充,或寒或热。

39.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3次。

39.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9.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40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方之芍药汤

40.1 组成

赤芍药1一两,芒消(别研)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1两,大麻仁3分(研如膏),大黄(锉,炒)2两,当归(切,炒)2两。

40.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方之芍药汤主治产后大小便不通,腹胀气急。

40.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加芒消末半钱匕,温服。以利为度。

40.4 制备方法

上揀四味为粗末。入大麻仁同研令匀。

40.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41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方之芍药汤

41.1 组成

芍药半两,甘草(炙,锉)半两,大黄(蒸,焙干,锉)1两。

41.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方之芍药汤主治小儿壮热及百病。

41.3 用法用量

5-6岁儿每服1钱匕以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41.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41.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42 《圣济总录》卷一七七方之芍药汤

42.1 组成

芍药1两,桔梗(炒)1两,桃仁7枚(去皮尖双仁,炒),黄芩(去黑心)1两,柴胡(去苗)1两,升麻1两,大黄(锉,炒)2两,鬼臼1两,甘草(炙)半两,杏仁40枚(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麝香半钱(研)。

42.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七七方之芍药汤主治小儿中恶,心腹坚胀痛,颜色青黑,大便不通。

42.3 用法用量

1-2岁儿每服1钱匕,以水1小盏,煎至6分,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午后各1服。以利为度。

42.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加麝香和匀。

42.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43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方之芍药汤

43.1 组成

芍药2两,枳实(去瓤,麸炒)2两,大黄(锉,炒)2两,升麻2两,当归(切,焙)1两。

43.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方之芍药汤主治乳石发热,坚肿。

43.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日午各1服。

43.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43.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44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芍药汤

44.1 组成

芍药1两,牡丹皮1两,莎草根(炒去毛)1两,高良姜1两,木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44.2 功效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芍药汤具有补益脏腑之功效。主治小肠虚冷,时发搐痛,不思饮食;或时干哕。

44.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煎至7分,去滓温服。

44.4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44.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45 《万病回春》卷二方之芍药汤

45.1 组成

芍药1钱,栀子1钱,黄连1钱,石膏1钱,连翘1钱,薄荷1钱,甘草3分。

45.2 主治

《万病回春》卷二方之芍药汤主治脾火或消谷易饥,或胃热口燥烦渴,或唇生疮,右关脉洪数者。

45.3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45.4 制备方法

上锉。

45.5 出处

《万病回春》卷二

46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芍药汤

46.1 组成

芍药2钱,木香1钱,当归1钱,枳壳(去瓤)1钱,黄芩(去朽)1钱,槟榔1钱,黄连2钱,甘草5分。

46.2 主治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芍药汤主治虚弱人初痢。

46.3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46.4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46.5 出处

《万病回春》卷三

47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引《逐月养胎法》方之芍药汤

47.1 别名

芍药饮

47.2 组成

芍药4两,生姜4两,厚朴2两,甘草3两,当归3两,白术3两,人参3两,薤白(切)1升。

47.3 功效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引《逐月养胎法》方之芍药汤具有补土生金,散寒除痛之功效。主治妊娠八月中风寒,有所犯触,身体尽痛,乍寒乍热,胎动不安,常苦头眩痛,绕脐下寒,时时小便白如米汁,或青或黄,或时寒慄,腰背苦冷而痛,目(目巟??)(目巟??)者。

47.4 用法用量

以水5升,清酒4升,合煮取3升,分3服,日3夜1。

47.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方中取专走阳明之薤白一味,以开泄经气;即用善护子气之芍药助之;以参、术、当归、生姜、甘草,外佐薤白,内助芍药。一服而转危就安,且无风药动摇胎息之患。世医咸谓葱白安胎,不知薤白之功更胜;用厚朴者,以其时时小便有所下,借《黄帝内经素问》洁净府之一法也。

47.6 附注

芍药饮(《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47.7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引《逐月养胎法》

48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芍药汤

48.1 组成

白芍药5两,干地黄5两,牡蛎5两,桂心3两。

48.2 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芍药汤主治产后虚热头痛,亦治腹中拘急痛者。

48.3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2升半,去滓,分3服,日3次。

48.4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产后虚热虚烦,浑是虚火上炎之候,芍药、地黄专清血热,恐其闭拒,乃以桂心散之,牡蛎能解虚热上蒸之头痛,以其咸降也。

48.5 附注

本方加黄芩,名“桂心牡蛎汤”(见《类证活人书》)“桂心牡蛎散”(见《普济方》)。

48.6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49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方之芍药汤

49.1 组成

赤芍药6两,桔梗5两,杏仁5两。

49.2 主治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方之芍药汤主治寒气猝客于五脏六腑中则发心痛。

49.3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3升,分3服。

49.4 出处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50 《外台秘要》卷四引《深师方》之芍药汤

50.1 组成

芍药5分,黄连4分,甘草2分(炙),黄芩2两,桂心2两,栝楼2分。

50.2 主治

《外台秘要》卷四引《深师方》之芍药汤主治温毒病及吐下后,有余热而渴者。

50.3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3升,分3服,日令尽。

50.4 制备方法

上切。

50.5 出处

《外台秘要》卷四引《深师方》

51 《外台秘要》卷十五引《深师方》之芍药汤

51.1 组成

芍药2两,细辛2两,桂心2两,甘草(炙)2两,当归2两,吴茱萸2两,独活2两,干地黄2两,生姜5两,桃仁40枚(去皮尖双仁,碎)。

51.2 主治

《外台秘要》卷十五引《深师方》之芍药汤主治中毒风肿,心腹痛达背,迫气前后如疰痛。

51.3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为4服。

51.4 加减

宜利者,加大黄2两。

51.5 制备方法

上切。

51.6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生菜。

51.7 出处

《外台秘要》卷十五引《深师方》

52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之芍药汤

52.1 组成

赤芍药1两,黄芩半两,当归(锉,焙干)半两,柴胡半两,肉桂1分,甘草(炙)1分。

52.2 主治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之芍药汤主治小儿寒热往来。

52.3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8分盏,加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至5分,去滓温服。

52.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52.5 出处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

53 《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芍药汤

53.1 处方

香附子120克(用醋400毫升、盐30克,煮干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药各等分

53.2 制法

上为细末。

53.3 功能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十方之芍药汤治妇人气血瘀滞,腰胁疼痛。

53.4 用法用量

每服6克,开水调下。

53.5 出处

《朱氏集验方》卷十

54 《普济方》卷三八五方之芍药汤

54.1 组成

人参(去芦根)半两,赤芍药半两,桔梗(去芦头)半两,地骨皮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蛤粉炒)半两,木香2两半,槟榔2两半,甘草(微炙)2两半。

54.2 主治

《普济方》卷三八五方之芍药汤主治小儿身体壮热,心腹胀闷,不思乳食,渐渐羸瘦。

54.3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4.4 出处

《普济方》卷三八五

55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二方之芍药汤

55.1 组成

芎、归、白芍、熟地、参、术草、陈皮、香附、前胡、柴胡、紫苏、黄耆、杜仲、大枣。

55.2 主治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二方之芍药汤主治妊娠8月,胎动不安者。

55.3 出处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二

56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芍药汤

56.1 组成

白芍1钱半(酒炒),紫朴1钱(盐水炒黑),白术1钱半(炒),条芩1钱半(酒炒),当归3钱,知母1钱半(酒炒),人参1钱(生),木香1钱,砂仁1钱(炒),薤白3枚。

56.2 功效主治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芍药汤具有清补调中之功效。主治妊娠8月,胎热气壅,气壅不能统运其胎,而腹满疼痛,脉洪滑疾,按久软涩者。

56.3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56.4 各家论述

生人参补气之虚,黑厚朴散气之壅,白术健脾生血,条芩清热安胎,当归养血荣经脉,白芍敛阴和血脉,知母清胎热以润燥,木香调中气以醒脾,砂仁醒脾开胃,薤白散滞宽中。水煎温服,务使热化虚回,则胎顺气调,而疼痛无不退,胎息无不宁矣。

56.5 出处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57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芍药汤

57.1 组成

白芍6钱,郁金3钱,降真香2钱,花蕊石2钱,炙草2钱,侧柏叶(炒)。

57.2 主治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芍药汤主治阴虚吐血。

57.3 附注

方中侧柏叶用量原缺。

57.4 出处

《医学集成》卷二

58 《幼科指掌》卷三方之芍药汤

58.1 组成

白芍药、木香、薄桂、泽泻、甘草。

58.2 主治

《幼科指掌》卷三方之芍药汤主治小儿胎寒,腹痛肠鸣,粪清下利,或时发寒慄,握拳曲足,失治而成盘肠溏泄,口噤慢惊者。

58.3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58.4 出处

《幼科指掌》卷三

59 《千金翼方》卷六方之芍药汤

59.1 组成

芍药3两,桂心3两,当归2两,半夏(洗去滑)2两,茯苓2两,蜀椒2合(汗),生姜汁5合,蜜1升。

59.2 主治

《千金翼方》卷六方之芍药汤主治产后心痛,因寒冷所致者。

59.3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纳生姜汁及蜜,复煎取2升5合。每服5合,渐加至6合。相去一炊久再服。

59.4 用药禁忌

忌冷食。

59.5 出处

《千金翼方》卷六

60 《云歧子保命集》卷下方之芍药汤

60.1 组成

芍药1两,白术1两,甘草5钱,茯苓5钱,黄耆2两。

60.2 主治

《云歧子保命集》卷下方之芍药汤主治妇人妊娠伤寒,邪入太阴,自利腹中痛,食欲不下,脉沉者。

60.3 用法用量

每服1两,水煎服。

60.4 制备方法

上锉细。

60.5 附注

本方方名,《医方类聚》引作“芍药散”。

60.6 出处

《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61 《产乳备要》方之芍药汤

61.1 组成

当归1两半(切,焙),人参1两,肉桂1两,生姜(后入)1两,甘草(炙)1两,芍药1两。

61.2 功效主治

《产乳备要》方之芍药汤具有补虚治气之功效。主治产后虚乏,不思饮食,四肢昏倦,心腹阵痛。

61.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2盏,加大枣2枚,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

61.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1.5 附注

《普济方》有“生地黄”。

61.6 出处

《产乳备要》

62 《幼科发挥·附方》之芍药汤

62.1 组成

白芍、泽泻、甘草、大茴、薄荷、木香、茱萸、生姜。

62.2 主治

《幼科发挥·附方》之芍药汤主治小儿夜啼泄泻;小儿胎中受寒,成乳母好食生冷,或夜失盖,冷气侵袭儿腹,易夜多啼,面青白,而便亦青白。

62.3 附注

《慈幼心传》本方用法:水煎服。

62.4 出处

《幼科发挥·附方》

63 《伤寒微旨》卷上方之芍药汤

63.1 组成

芍药1两,荆芥穗1两,石膏3两,甘草(炙)半两。

63.2 主治

《伤寒微旨》卷上方之芍药汤主治伤寒无汗恶风,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者。

63.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1块(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热服。如3-5服后,犹恶风,再加生姜1块,大枣3个,煎法如前。

6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3.5 出处

《伤寒微旨》卷上

64 《续名医类案》引伍氏方之芍药汤

64.1 组成

炒白药、薏仁、茯苓、地骨皮、银花、百合、山药、建莲。

64.2 主治

《续名医类案》引伍氏方之芍药汤主治痘巳破碎,声不哑,毒不陷者。

64.3 出处

《续名医类案》引伍氏方

65 《幼科折衷》卷上方之芍药汤

65.1 组成

白芍、泽泻、薄桂、甘草。

65.2 主治

《幼科折衷》卷上方之芍药汤主治小儿湿热积滞于大肠,而成脱肛者。

65.3 附注

治上证,宜少加大黄以泻其积滞之气。

65.4 出处

《幼科折衷》卷上

66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芍药汤

66.1 组成

生白芍。

66.2 主治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芍药汤主治痘痛。

66.3 用法用量

磨酒服。

66.4 出处

《种痘新书》卷十二

67 《瘟疫论》卷上方之芍药汤

67.1 组成

白芍1钱,当归1钱,槟榔2钱,厚朴1钱,甘草7分。

67.2 主治

《瘟疫论》卷上方之芍药汤主治瘟疫战汗后,复下后越2-3日,反腹痛不止,欲作滞下,无论已见积、未见积。

67.3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67.4 加减

里急后重,加大黄3钱;红积,倍芍药;白积,倍槟榔。

67.5 出处

《瘟疫论》卷上

68 《不知医必要》卷三方之芍药汤

68.1 组成

生白芍1钱5分,山楂(烧成炭)1钱分,桔梗1钱5分,陈茶叶2钱,炙甘草7分,生姜5片。

68.2 主治

《不知医必要》卷三方之芍药汤主治痢疾初起,身不热者。

68.3 加减

如渴,加葛根1钱5分。

68.4 出处

《不知医必要》卷三

69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57.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5.
  4. ^ [4]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53.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53-154.
  7.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54-15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