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

目录

1 拼音

shān nài

2 英文参考

rhizoma kaempferiae[朗道汉英字典]

galanga resurrectionlily rhizom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Kaempferi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alanga resurrectionlily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山柰为中药名,出自见《本草纲目》[1]。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 的干燥根茎[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hizoma Kaempfer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galanga resurrectionlily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三奈、山辣、沙姜[2]

7 来源及产地

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L.的根茎。主产广西、广东、云南、台湾等地[2]

8 性味归经

辛,温。入脾、胃经[2]

9 功能主治

温中,消食,祛风,化湿,止痛[2]

1.治胃脘寒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跌打损伤。煎服:3~6g[2]

2.治风虫牙痛,牙宣口臭,淋巴结炎[2]

10 用法用量

研末擦或煎水含漱[2]

11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龙脑、桂皮酸乙酯、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蒈烯、对甲氧基苏合香烯等。又含山柰酚及山柰素[2]

12 药理作用

山柰酚对动物有消炎及维生素F样作用。根煎剂在试管中对常见皮肤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2]

13 山柰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山柰

Shannai

KAEMPFERIAE RHIZOMA

13.2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t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13.3 性状

本品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0.3~0. 5cm。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13.4 鉴别

(1)本品粉末类黄白色。淀粉粒众多,主为单粒,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多数扁平,直径5~30μ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130μm,壁较薄,胞腔内含浅黄绿色或浅紫红色油滴。螺纹导管直径18~37μm。色素块不规则形,黄色或黄棕色。

(2)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一乙酸乙酯(1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3.5 检查

13.5.1 水分

不得过15.0%(附录ⅨH第二法)。

13.5.2 总灰分

不得过8.0%(附录ⅨK)。

13.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K)。

1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6.0%。

13.7 含量测定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D乙法)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5%( ml/g)。

13.8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胃经。

13.9 功能与主治

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13.10 用法与用量

6~9g。

13.11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3.12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