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胡椒

目录

1 拼音

shān hú jiāo

2 英文参考

Lindera glauc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wild allspice[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 spicebush[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3 樟科植物牛筋树的果实·《中医大辞典》·山胡椒

山胡椒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1]

3.1 别名

野胡椒[1]

3.2 来源及产地

樟科植物牛筋树Lindera glauca (Sieb. etZucc.) Bl.的果实。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也有分布[1]

3.3 性味

辛,温[1]

3.4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行气破滞。治腹中冷痛,哮喘,虚寒泄泻[1]

3.5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1]

4 樟科植物牛筋树的果实·《*辞典》·山胡椒

4.1 出处

《唐本草》

4.2 拼音名

Shān Hú Jiāo

4.3 来源

为樟科植物牛筋树的果实。秋季果熟时采取。

4.4 原形态

牛筋树,又名:牛荆条(《分类草药性》),油金楠、假死柴、臭枳柴、勾樟、假干柴、鸡米风、牛筋条、诈死枫、白叶枫、老来红。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平滑,灰白色。冬芽外部鳞片红色;嫩枝初被褐色毛,后期脱落。单叶互生或近对生,阔椭圆形至倒卵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仅脉间存有细毛,下面粉白色,密生灰色细毛,叶脉羽状;叶柄长约2毫米,有细毛。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有毛,具明显的总梗,花梗长1.5厘米;花被黄色,6片;雄花有雄蕊9,排成3轮,内轮基部具腺体,花药2室,内向瓣裂;雌花的蜂蕊单1,柱头头状,子房椭圆形。核果球形,直径约7毫米,有香气。花期3~4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山胡椒根)、叶(山胡椒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4.5 生境分布

生长于丘陵、山坡的灌木丛或疏林中。分布江苏、山东、浙江、江西、河南、陕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4.6 性味

辛,温。

①《唐本草》:"味辛,大热,无毒。"

②《陕西中草药》:"味辛,性温。"

4.7 功能主治

治中风不语,心腹冷痛。

《唐本草》:"主心腹痛,中冷。破滞。"

4.8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4.9 附方

①治中风不语:山胡椒干果、黄荆子各一钱。共捣碎,开水泡服。(《陕西中草药》)

②治气喘:山胡椒果实二两,猪肺一付。加黄酒,淡味或加糖炖服。一、二次吃完。(江西《草药手册》)

4.10 摘录

《*辞典》

5 樟科植物木姜子的果实·《中医大辞典》·山胡椒

山胡椒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贵州民间药物》记载的木姜子之别名[1]

5.1 别名

山姜子、山胡椒、木樟子、木香子[2]

5.2 来源及产地

樟科植物木姜子Litsea pungens Hemsl.的果实。分布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河南、甘肃、陕西、山西[2]

5.3 性味

辛,温[2]

5.4 功能主治

健脾燥湿,行气散寒[2]

1.治胃寒腹痛,消化不良,胀满泄泻,风寒关节痛,煎服:9~15g[2]

2.治疮疡肿毒。捣烂或研末敷[2]

5.5 化学成分

干果含挥发油,主要为柠檬醛、香叶醇等[2]

5.6 药理作用

木姜子油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2]

6 唇形科植物百里香或兴凯百里香的地上部分·《中医大辞典》·山胡椒

山胡椒为中药名,出自《辽宁经济植物志》。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地椒之别名[2]

6.1 别名

地花椒、山胡椒[3]

6.2 来源及产地

唇形科植物百里香Thymusmongolicus Ronn.或兴凯百里香T.przewalskii(Kom.)Nakai的地上部分。前者分布东北及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山西、河北等地,后者分布东北及河北、陕西等地[3]

6.3 性味

辛,温,有小毒[3]

6.4 功能主治

祛风止咳,温中止痛,利尿通淋[3]

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腹冷痛,高血压病,外伤周身疼痛,痛经,淋病小便涩痛。煎服:6~15g[3]

2.治疮痈肿痛,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煎水洗[3]

6.5 化学成分

本品果实含挥发油,主要为罗勒烯[3]。含挥发油,内有香荆芥酚、百里香酚、对聚伞花素、龙脑等。又含高山黄芩素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等黄酮类成分和熊果酸、鞣质等。[3]

6.6 药理作用

挥发油可抗病原微生物[3]。百里香酚有防腐、消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它以原形自肺排出,故可治气管炎;还有抗真菌及驱虫作用。[3]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3.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