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商阳 | ||
---|---|---|---|
汉语拼音 | Shangyang | ||
罗马拼音 | Shangyang | ||
美国英译名 | Tradesman Yang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LI1 | |
日本 | 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GI1 | |
富耶氏 | GI1 | ||
德国 | DI1 | ||
英国 | Li1 | ||
美国 | LI1 |
商阳为经穴名( Shāngyáng LIl)[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绝阳、而明。属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井穴,五行属金。商即金声,大肠属金,阳即阳经,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金)穴,故名。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发热,高热,中暑,无汗,齿痛,下齿痛,青盲,颔肿,胸满,胸中烦闷,喘咳,手指麻木,食指麻木,口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缺盆痛、肩痛、臂肿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脑出血等。
6 穴名解
商即金声,大肠属金,阳即阳经,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金)穴,故名。
商,金也,阳明之气令也。阳,外侧为阳。肺与大肠为表里,五行均属金,肺为阴金,大肠为阳金,本穴为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递接而来。借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入阳侧,阴金至此已转化为阳金矣,故名“商阳”。张隐庵曰:“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时之清秋。”揆之此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也,故名本穴为“商阳”。[2]
11 穴位解剖
商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指背动、静脉网。分布着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皮薄,由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少量的纤维束连于皮肤的真皮层和骨膜之间,除上述神经外,还有来自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指背支,并有同名静脉、神经伴行,与对侧同名动脉互相吻合,形成血管网。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商阳穴的功效与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手阳明络脉“入耳合于宗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商阳穴能治颈项喉齿诸疾,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为病多燥火,故商阳穴可用于治疗燥热或火邪上炎引起的头面五官病。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之功。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商阳又为五输穴中的井穴,配五行属金,有宣肺解表、泄热开窍的功效,故可用于热病、昏迷等的治疗。
13 主治病症
商阳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发热,高热,中暑,无汗,齿痛,下齿痛,青盲,颔肿,胸满,胸中烦闷,喘咳,手指麻木,食指麻木,口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缺盆痛、肩痛、臂肿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脑出血等。
商阳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无汗、下齿痛、青盲。
商阳主治中风昏迷,发热、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青盲、颔肿、胸满、喘咳、手指麻木等。
商阳主要用于五官、外感时疫及神志疾患等:如青盲、耳鸣、耳聋、口干、齿痛、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中风昏迷;缺盆、肩、臂肿痛;食指麻木及急性胃肠炎等。
胃肠病:急性腹泻。
神志病:昏迷。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瘠,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
《针灸甲乙经》:热疟口干,商阳主之。臂瘛引口中,寒,䪼肿肩肿,引缺盆,商阳主之。青盲,商阳主之。耳中生风,耳鸣,耳聋,时不闻,商阳主之。口干下齿痛,商阳主之。
《针灸大成》: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痎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18 研究进展
对脑血流图的影响:对脑缺血家兔的“十二井穴”放血,观察脑血流图的变化,发现点刺家兔的“十二井穴”均可使脑血流图波幅升高,影响脑血循环。这一效应是放血、疼痛刺激和腧穴特异性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或许说明了井穴急救的机制之一。
19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2.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43.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25.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2-153.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