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食后发搐

目录

1 拼音

shāng shí hòu fā chù

2 英文参考

dyspeptic convuls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伤食后发搐为病证名[1]。因伤食后引起的抽搐[1]。小儿乳食停滞,蓄积胃肠,湿郁则生热,热极生风,发为抽搐[1]。《小儿药证直诀》:“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发搐。”病机为脾虚肝旺[1]。明·陈治《幼幼近编》:“若因饮食停滞,痰涎壅满,而见此证(发搐)者,乃脾土弱不能生金,金虚不能平木,故邪旺动也,宜健脾消食,其证自愈,不可用凉惊等药。”治疗先消食,用保和丸;后止搐,用琥珀抱龙丸[1]

参见急惊风:急惊风为病证名[2]。出《太平圣惠方》。惊风的一种证型[2]。急惊风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因偶然受外界的各种强烈刺激引起;有因心肝火盛,外感风寒郁闭,不得宣泄所形成;也有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停痰,郁而化热,以致痰热相蒸,窍道不通,发为抽搐[2]。临床以发病急聚,且具有惊、风、痰、热四证为特征[2]。明·丁凤《医方集宜》描述其典型症状及其形成机制为“急惊之症,其发猛恶,忽然牙关紧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抽搦摇头,口中热气,颊赤唇红,纹青脉数,小便涩黄,盖因内有积热,外受风寒,心受热而积惊,肝生风而发搐,以致痰涎壅塞,口噤无知……。”故心肝蓄热,脾肺停痰,风热壅闭,窍道不通为本证的主要病机[2]。急惊发作,须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亦可针刺人中、合谷、内关[2]。牙关紧闭加承浆、下关或中冲,以三棱针速刺出血[2]。同时用嚏惊散(生半夏、皂角),吹鼻取嚏,并用开关散(蜈蚣、僵蚕、南星、麝香、皂角)调以姜汁,或乌梅擦牙开关[2]。随即灌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以助开窍醒神[2]。再按惊、风、痰、热四证,以镇痉息风,涤痰泄火为治,急则治标[2]。但在痰火稍降,就应调其气血,否则每因过用寒凉,易成慢惊等证[2]。临床上当抽搐缓解,则应用琥珀抱龙丸治之,以清热镇惊,并益气和中[2]。若脾虚生痰者,则用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竹茹、橘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麦冬、枣仁、人参、菖蒲、南星、黄连)[2]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