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Euchresta japonic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vietnamese sophora roo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山豆根为中药名,出自《开宝重定本草》[1]。又称"广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的干燥根及根茎[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山豆根又名苦豆根、黄结、广豆根、芸豆根、小黄连、山大豆根、柔枝槐等。属清热解毒药。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根和根茎。山豆根含有多种生物碱类、黄酮类化合物及三萜类化合物如苦参碱、臭豆碱、槐根碱、异黄酮、槐花二醇、大豆皂醇等。药理作用有解热,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抗血栓,抗心律失常,降血脂,保肝,兴奋呼吸中枢,抗肿瘤,抗感染和升白细胞等[3]。
4 拉丁名
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vietnamese sophora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来源及产地
豆科植物柔枝槐Sophora subprostrata Chun et T.Chen的根。主产广西。
9 功能主治
1.治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牙龈肿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热结便秘,痢疾,痔疾,肿瘤。煎服:4.5~9g。
2.治热毒疖肿,疥癣,毒虫螫伤,磨汁涂;口疮,宫颈糜烂,研粉撒。
现用于治疗慢性肝炎,银屑病,癌症。
12 山豆根中毒
山豆根又名苦豆根、黄结、广豆根、芸豆根、小黄连、山大豆根、柔枝槐等。山豆根含有多种生物碱类、黄酮类化合物及三萜类化合物如苦参碱、臭豆碱、槐根碱、异黄酮、槐花二醇、大豆皂醇等。药理作用有解热,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抗血栓,抗心律失常,降血脂,保肝,兴奋呼吸中枢,抗肿瘤,抗感染和升白细胞等。
12.1 不良反应机制
本品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超量即引起中毒。人中毒量在30~90g,毒性反应是在服药后30min出现胃肠道的强烈的刺激作用,能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系统兴奋,反射性地兴奋血管呼吸中枢。
12.2 临床表现
服药后30min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便血、四肢无力、呼吸急促、手足抽搐、视力模糊、眼球震颤、烦躁不安、昏迷、呼吸衰竭、死亡等。有报道山豆根中毒能引起亚急性基底核坏死脑病。
12.3 治疗
13 山豆根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Shandougen
SOPHORAE TONKINENSIS
RADIX ET RHIZOMA
13.2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和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13.3 性状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13.4 鉴别
(1)本品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10数列细胞。栓内层外侧的1~2列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断续形成含晶细胞环,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栓内层与韧皮部均散有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线宽1~8列细胞;导管类圆形,大多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相聚,有的含黄棕色物;木纤维成束散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含方晶。
(2)取本品粗粉约0.5g,加三氯甲烷l0ml,滚氨试液0.2ml,振摇15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参碱对照品、氧化苦参碱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2ul、对照品溶液4~6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浓氨试液(4: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斑点。
13.5 检查
13.5.1 水分
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一法)。
13.5.2 总灰分
不得过6.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3.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13.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氨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异丙醇-3%磷酸溶液(80: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理论板数按氧化苦参碱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1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苦参碱对照品、氧化苦参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分别制成每1ml含苦参碱20μg,氧化苦参碱15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13.7.3 供试品溶浓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三氯甲烷甲醇一浓氨试液(40:10:1)混合溶液50ml,密塞,称定重量,放置30分钟,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再称定重量,用三氯甲烷一甲醇一浓氨试液(40:10:1)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lOml,40℃减压回收溶剂至于,残渣加甲醇适量使溶解,转移至l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3.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苦参碱(C15H24N20)和氧化苦参碱(C15H24N202)的总量不得少于0.70%。
13.8 山豆根饮片
13.8.1 炮制
本品呈不规则的类圆形厚片。外表皮棕色至棕褐色。切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13.8.2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苦参碱(C15H24N20)和氧化苦参碱(C15H24N202)的总量不得少于0.60%。
13.8.3 鉴别
(除根横切面外) 同药材。
13.8.4 检查
同药材。
13.8.5 浸出物
同药材。
13.8.6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13.8.7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13.8.8 用法与用量
3~6g。
13.8.9 贮藏
置干燥处。
13.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